2025年7月24日,我院介入血管科团队在朱席政主任带领下,成功为一名76岁高龄、患有左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并伴随明显头晕及右侧肢体乏力的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左侧颈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复杂脑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达到区域领先水平。
↓↓↓
患者邓女士因持续4个多月的头晕和右侧肢体乏力入院。经完善检查(包括术前CT血管成像等),明确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
颈内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要通道,其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导致脑梗塞(中风)的重要原因。
该患者血管病变程度重(次全闭塞),且高龄、基础情况相对复杂,手术风险极高,对术者的技术、团队的协作以及围手术期管理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术前CT血管成像 - 清晰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次全闭塞状态)
▲术前血管造影 - 直观呈现病变部位血流近乎中断
保守治疗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血管重建是预防灾难性卒中的关键。
面对这一高危复杂病例,医务部于2025年7月23日牵头组织了包括介入血管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MDT(多学科诊疗)讨论。专家团队深入评估了患者的病情、手术指征、替代方案及潜在风险,共同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手术安全可行。
在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基础上,7月24日,由朱席政主任主刀,在全身麻醉下为患者施行手术。
手术核心难点在于:
病变性质高危:“次全闭塞”意味着血管几近完全堵塞,导丝通过极度困难且易损伤血管内膜引发血栓或夹层。
血管条件复杂:高龄患者血管常伴有迂曲、钙化,增加器械通过和支架精准释放的难度。
脑保护要求高:术中操作稍有不慎,脱落的斑块碎片极易随血流进入颅内导致脑栓塞。手术团队凭借精湛的导管导丝操控技术,成功穿越近乎闭塞的病变段,并应用了脑保护装置。随后,精准实施了球囊扩张成形术以开通血管通道,并成功置入颈动脉支架,有效支撑起狭窄闭塞的血管壁,恢复了颈动脉向大脑的正常血流。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转入ICU严密监护。在ICU及后续科室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恢复良好,头晕及肢体乏力症状显著改善,未出现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经过系统评估,患者于2025年7月29日顺利康复出院。
术后支架图片如下:
▲术后血管造影- 支架置入后,原闭塞段血管管腔恢复通畅,血流显著改善
本例高龄、高危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手术的成功,是我院介入血管科精湛技术、多学科团队(MDT)高效协作以及围手术期精细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为患者解除了中风风险,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彰显了我院在应对复杂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综合实力。我院将继续精进技术,优化流程,为更多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