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良性的阅读生态应深浅相宜
标题背景图

扬州大学组建全国首个大学生研究性阅读中心

良性的阅读生态应深浅相宜

发布时间:2017-05-03作者:通讯员 陈小锋 马佳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泡一壶香茗,翻阅着经纶,棕色的阳光透过古朴的窗棂,跃然打在纸面上,书香、茶香与窗外的淡淡花香浑然交融,香香生色。这是扬州大学研究性阅读中心的一个平凡午后,像往常一样,偌大的房间里坐满虔诚的读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然而,快节奏、目的性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挤占着人们的读书时光,尤其是新媒体、碎片化等阅读环境的变化,让即便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得静心阅读。

阅读何以成为生活的枷锁?怎样提升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之外还需哪些延伸?带着这些疑惑,3年前,扬州大学文学院组建了国内首个大学生研究性阅读中心,尝试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中,把学生拉回到书桌旁、书本前。

成立之初,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安静、自由、惬意的阅读空间,学院花了一番“小心思”。别具一格的书柜设计和耳目一新的图书摆放,让每个来访的学生对书本心生敬意;不经意间的一盆小花,点缀出舒适又清雅的气氛;免费的茶水和周到的服务,让学生来了就不想走。

然而,能留住学生的人,又如何留住学生阅读的心?对此,学院提出,阅读中心要与校园图书馆差异化定位,专注于深阅读。这也体现在图书的遴选和采购上,在阅读中心,你既可以读到国内外最著名的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也可以读到专业性很强的哲学社科类期刊。“除了广泛涉猎式的浅阅读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深阅读、深研究。”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陈军教授这样表示。

用心打造的这方小天地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同。截至去年6月底,研究性阅读中心读者总阅读时长约为14000小时,月均接待读者1490人次,人均每月阅读时长为8.8个小时。这一系列数据还在不断刷新中。

不断壮大的“读者圈”又催生了另一个“交流圈”。很快,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沙龙应运而生。“通过读书沙龙,我们能一起畅谈读书体会,一起激荡思维,这种感觉非常好。”大四学生魏依云是阅读中心的常客,也是读书沙龙的活跃对象,她对此深有感触。

深度的阅读和交流很快吸引了一些年轻教师的加入。教师胡镓酷爱《理想国》,他组织的每一期读书会,只谈《理想国》,让大家大呼过瘾,胡镓也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胡镓的读书会就像一场场饕餮盛宴,在他的解读下,晦涩难懂的《理想国》变得亲近而又深厚。”铁杆粉丝学生孙宵这样评价。

持续的深度阅读锻炼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至今,聊起学长葛悦的壮举,阅读中心的师弟师妹们总是津津乐道。这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霸”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钱钟书大学时期作品研究》整整30万字,不但字数远超博士论文的要求,有专家甚至认为其质量不逊于一篇博士论文。如今的他,又即将走进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心的“资深读者”张玲被同学戏称为美女作家。去年,她出版的散文集《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你》,收录了其大学期间的44篇作品,“其中一些文章就是在阅读中心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她告诉记者。3年多来,长篇小说《兰花香》、中篇小说《那是你最好的时候》、剧本《黄金日记》(已被拍摄成影视作品)、诗歌《浮生叹组诗》等多部热门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研究性阅读中心的常客。

就在今年3月初,一则《毕飞宇写作工作坊招募学员启事》“刷爆了”扬大学子的朋友圈。著名文学家毕飞宇将在校内开设写作课的消息让阅读中心的学生异常兴奋。就在不久前,《雨花》杂志社在研究性阅读中心挂牌成立了读者俱乐部,而该院精心打造的“长江学者”论坛和“敦复青年学者”论坛也直接面向中心的学生开放,他们将有机会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内外学界大伽面对面交流、取经,扬大学子的“深阅读”又迎来了新的升级版。

(《中国教育报》20170503日第12 ) 

 


底部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