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工业 4.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几点思考
2012年10月,《 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 4.0”实施建议》的最终报告草案被提交,被德国视作高科技战略核心的“工业 4.0”在工业界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2015 年 5月 8 日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 2025》,旨在历时三个十年以“三步走”完成“中国制造大国”向“中国制造强国、中国制造‘智’国”的华丽转身。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标准,未来的智能工厂需要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跨学科人才以操作者、协调者的身份应对日趋复杂的新型生产模式。这一转变必然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契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趋势势不可挡。笔者以工业 4.0 为背景,通过 SWOT 分析法,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过程中自身的优劣势及环境影响进行剖析, 进而提出应对工业 4.0 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几点思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内部优势、劣势分析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内部优势分析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形成了具有特色底蕴的校园文化和景观风貌,院系、职能机构设置合理, 各部门职责明确,制度体系完善、合理,教学、管理活动规范有序,严谨的办学理念和多年的办学经验是顺利转型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次, 地方本科院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重要指标和要素之一的师资水平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在职称结构上分配合理,教学、科研态度端正严谨,教学经验丰富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水平、高质素师资队伍。
再次,地方本科院校历经多年发展,在社会上累积了一定的社会声望,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生源渠道。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内部劣势分析
国家建立应用技术型高校旨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在办学层次高职以上的“断头”问题,培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这条转型之路上,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一些原因,转型也是困难重重。
1.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受传统“重学轻术”教育观念的影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一味追求向“高大上”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错误地认为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就是降低了层次。另外,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部分教师拖后腿的现象。转型意味着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有些教师不愿意改变以课程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更不愿意为学习新知识、设计新教学方式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自学校和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导致转型动力缺失。
2.师资实践能力的缺乏
地方本科院校近年引进的教师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高学历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但这些教师往往都是离开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虽然在研究型大学接受了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教育,在学术上、理论上具有较高水平,对于提升地方本科学院的教学及科研水平具有助推作用,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自身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水平较低,进而在授课时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 此外,一些院校一味追求教师在学历上的高度,引进人才时在学科、专业上也存在不对口的问题。
3.资助经费数额有限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势必要投入资金用于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培训等软、硬件设备的建设,资金投入是转型的重要保障,但国家对于高校建设投入的资金比例区别明显,这一点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端倪。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的数额有限,主要通过自筹、企业资助等其他方式筹集,捉襟见肘的经费成为转型的绊脚石。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外部机会、挑战分析
外部环境如一把双刃剑,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既可起到推动作用,也会成为绊脚石阻碍转型的成功。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契机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支持和导向。在2010 年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给予了明确规定,“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在 2012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 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在 2014 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共同承担发展本科和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 ”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的导向是殊途同归的, 即引导、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优化高教结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工业 4.0 引发的变革
工业 4.0(Industrie 4.0)的核心在于借助软件实现工业、工业产品与服务的交互渗透,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网络化,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嵌入式控制系统)实现可相互通信的交互式生产技术网络的创新,在以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技术构成的网络中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换与校准,使生产更高效、更干净、更智能化。这场变革将惠及汽车制造、飞机制造、机械与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制造业、交通业和医药业,使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颠覆式的改变。
智能化的制造业来袭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使得各专业间相对隔离,导致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过早地锁定在某个专业领域。新的态势需要另一种新的教育,科系与专业间彼此交互渗透,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等跨学科的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培养多元化的创新复合型高级人才才能应对工业 4.0 的到来。
但就目前来看,传统的综合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培养应对工业 4.0 需求的人才,综合型大学侧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探求, 难以完成一线技术开发工作;而高职院校侧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具体实践能力的积累,但专业知识水平的有限性使其难以胜任掌控全局的工作。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即兼具专业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本科及以上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他们既拥有理论知识,更具有实践能力,既扮演操作者,更承担协调者角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交叉点上,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春天到来了。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挑战
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兴起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得到了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学生的认可与青睐。但在中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社会、学生以及企业的足够重视。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仅依靠政府扶持、学校意愿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学生的认可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
一方面,学生的不认可必然会影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生源质量。很多学生及其家长普遍认为凡是与“技术”沾边的高校不是三本就是高职,“技术”二字始终与一线工人相联系,上这种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肯定是工资不高、环境很差、社会声望很低。
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鼓励企业投资教育的法律法规,没有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导致企业投资教育的热情不高,不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开展。
三、应对工业 4.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几点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涉及到办学理念、层次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一次变革。这场变革既需要内部的治理与调整,同时也需要外界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优势、克服短板、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最终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下面重点从内部建设方面提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条件协同发展文、经、理、管等多个学科,在平衡发展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增设符合地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先进的特色专业,或满足智能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调整现有学科专业,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制造三个专业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汽车、通信网络装备等重点专业集群,打造专属自己的品牌学科和专业,以区别于其他应用技术型高校。
如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Ostfalia), 借其在沃尔夫斯堡的校区恰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地理优势,特开设车辆工程硕士专业,重点培养车辆制造行业的工程师。又如,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 (Hochschule Bremen)利用该地设有空中客车公司飞行机翼组装厂的优势,开设了双元教学模式的航空系统科技与管理专业。再如,近期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借助空中客车(天津)总装公司落户天津的契机,经教育部批准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突出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跨界能力
工业 4.0 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只是专才,同时还要具有跨界的能力,注重技术、管理及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注重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大纲中突出知识多元化和能力多样化的培养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体系的培养,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多做设计性、开发性的实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 “双轨式” 教学模式(Duales Studium),通过训练集成模式,即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地点同时设在学校和企业,如一周 5 天,2天在学校学习,3 天到企业学习,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或通过实习集成模式,即学生集中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集中 1-2 个学期或利用假期到企业完成实习,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知识与技能水平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聘用教授时除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获得博士学位外,还要求具有 5 年以上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应用技术型的教师队伍,这需要任课教师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兼具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要求教师持“双证”上岗,很多教师也积极响应,参加职业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资格证书考取和实践能力水平高低是否等同还需
考量。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水平,特别是提高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进修的方式,可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做法,教师每隔 4 年可申请取得学术假期,便于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通过将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引进或聘用,从而提高教师队伍中拥有实际工作经历教师的比重。
(四)打造校企合作的多赢模式
为了提高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应用科研水平及突出实践的教学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度的校企合作体现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两个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双方可以通过委托课题、合作课题、基金教席、企业捐赠、专利、许可证、资金支持等传统方式,也可通过新型知识转化渠道,如创新能力中心、孵化器、集群、创业型大学等创新方式,实现高校与经济界的研发合作和知识与技术转化;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企业参与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习和培训内容设计,承担培养教育学生的责任。 校企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可以实现国家、学校、企业和个人四方共赢的态势。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外动力助推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大势所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是众望所归。 在转型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取长补短,抓住产业结构升级与国家扶持的机遇,明确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专业,构建以培养技术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集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高校与企业联动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作为高等教育新生代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为即将到来的工业 4.0 时代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必将大有作为。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闫妍 曹洁 李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一办公楼601~603
招生咨询:0739-5432591 就业咨询:0739-5431791
版权所有©2021 邵阳学院发展与学科建设处
技术支持:嘉维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