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决策参考 第36期
标题背景图


     决策参考


36

 

邵阳学院发展规划处主办                   2018年5月27日

 

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1

习近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

教育部:3年内使高校教师党支书普遍成为“双带头人”…………7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9

新时代高等教育急需自我革命………………………………………12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4

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意味着什么…………………………………16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19

大学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哪里来  ……………………………………21

教育当赋予人生以价值………………………………………………25

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篇毕业论文…………………………27

建设高水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30

 


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重要讲话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

  5月3日上午,北京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召开,首都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师生代表,北京市各区教育系统代表出席,畅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与师生交流座谈的情况。郝平介绍,5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时间召开了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习传达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之后又立即召开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师生座谈会,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北大和全国高校指明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方向,为我们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的办学成绩,对如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要求,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对全国高校特别是北京高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李鹏、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雁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晓丹分别发言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深切关怀。大家纷纷表示,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和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职责、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才要求。北京教育系统应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把总书记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坚持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服务成长成才,把新时代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通报了北京市委5月2日召开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关情况。同时提出,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要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样,组织“浸入式”的学习宣传,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足功夫,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纵深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贯通学,组织干部师生扎实学。

  据了解,北京市委教工委近日将印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在北京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开展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下发《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首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北京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来源: 《光明日报》

 

习近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表示,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习近平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习近平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继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全国科技力量一道,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方向,大力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要继续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强调,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院士们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致开幕词。

1300多位两院院士,“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京有关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代表等出席大会

                                          来源:新华社 

 

教育部:3年内使高校教师党支书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中新网5月28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指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在3年内,也就是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该负责人介绍,在对高校的政治巡视和日常督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到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表现在一些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党的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党员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少数教师党员党的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少数党支部书记党务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效调动和激励党务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机制办法不够健全等等。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是解决高校基层党建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该负责人指出,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把握好“突出政治建设、坚持双向提升、注重分类指导、强化基层导向”的原则。一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的首位。二要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让“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的中坚力量。三要根据学校办学类型的不同,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把握“双带头人”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进行分类施策、分层培养。四要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教师党支部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

  该负责人表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在3年内,也就是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同时,推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培养培育、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示范带动等机制更加健全,党支部建设质量显著提升,党支部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有力彰显。

  各高校在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时,要把握好哪些关键环节?该负责人表示, 一是把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工作基础。二是把推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作为着力重点。三是把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教育作为重要保障。

  该负责人明确,在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落地落实上,有以下具体要求:一是压实责任。各地各高校要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纳入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测评考核体系。教育部将定期了解各地各高校推进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二是建实载体。教育部将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计划以3年为一个周期,支持建设一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积累有益经验,丰富载体抓手,健全完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教育部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建设将于年内启动。各地各高校要及时跟进,以建设工作室为重要手段,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提供政策条件,支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

  三是做实推广。要注重梳理提炼和总结推广“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的好方法、好经验,探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法。积极宣传展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和典型人物、典型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带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树立新的价值坐标,实现新的作为,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坚持“党委领导”与“各方协同”同向同行

  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要自觉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育人力量,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必须坚持各方协同创新。建立党委统筹、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力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乱象,努力画成最美育人同心圆。党委要更加注重统筹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的协同,创新思政育人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统筹好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两支队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好管理部门与教学院系的协同,形成全校育人一盘棋的生动局面。

  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新时代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传道授业是教师的神圣使命。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个好老师带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作为“好老师”的四个评价标准,指明了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责任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在教育中将教学与自修相结合,以使命为导向为动力,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

  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频共振。教育的重点绝非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非唯分数是从,而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新时代,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断、新命题。只有让所有课堂都上出“思政味”,落实育人价值导向,才能打造魅力课堂,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高等教育需要回归课堂。要实现高等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必须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遵循教书育人内在规律,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方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堂教学之中。回归课堂,意味着既要树立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核心地位,也要强化授课教师的关键地位,并通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实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知识传授要与思想政治工作互动互构。从学科知识和教学规律看,高校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交融性,各门学科和各类知识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出高校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同时,广大青年学子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深化自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从而有利于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学懂弄通”与“践行做实”同向同行

  学懂弄通才能明辨是非。“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新时代高等教育既要统筹谋划、创新学习形式、改进教学内容,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及时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困惑,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一些重大是非问题,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与鉴别力,从而真正实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践行做实才能成就大业。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当代青年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就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

  知行合一才能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增强青年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学习内生动力,强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勇于实践,以科学严谨和实干的态度努力探索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扎扎实实、一丝不苟。

                                        来源:《光明日报》

 

新时代高等教育急需自我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近些年,中国社会包括高校的政治生态有了彻底的改变,但是高等教育的学术生态问题由于其特殊性、隐蔽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本来不该有“GDP”,却存在一个又一个“教育GDP”,比如:从追求学位授权学科数量到追求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从要求论文数量到SCI论文再到影响因子再到ESI高被引,从争取教授、博导,到争取各类人才帽子、院士,从评审科技成果到争取国家、省部科技奖励,等等。由于“教育GDP”的影响,大学放松了本来应该专注的人才培养,管理部门一些推动大学发展的本意助长了对“教育GDP”的追求。对这些“教育GDP”的过分追求,使得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忘记了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忽略了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怎样培养简单正直、担当奉献、专注职业的人格品德,怎样真正把办学重心、教师职业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怎样营造实事求是、求真致新的学术文化等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基础性工作等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高等教育急需自我革命,重归大学根本职能,重塑大学学术生态。

    一是强化对书记、校长、院士的考核管理,建立大学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对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按照教育家政治家的要求,重点考核全心全意工作和班子建设、现代大学的理解和管理能力、师生公认和带动学校发展、是否用行政权力谋取学术资源等。对院士,重点考核教书育人和促进学术发展、严格遵守院士规范与要求等。书记、校长考核已有制度,院士有要求无严格考核。管好了大学书记、校长和院士这些“关键少数”,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风清气正和健康发展。

    二是各级行政部门要真正落实“放管服”,让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大学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家法律的要求依法办学,同时,各级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不要设置各类人才帽子计划、各类奖励计划,和除中央批准外的其他各类工程和计划,发表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论文、解决业内公认的难题,与奖励、帽子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要在大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强化奖励、人才帽子等衍生性成果,论文、专利、报告等原始性成果才是科学研究的表达形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取消这些评价指挥棒的干扰之后,教师就会少填很多表、少开很多评审会、少跑很多关系,更多致力于培养人才、解决科学问题和攻克技术难关;高校就会静下来更多思考中国大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产生更多更好的教授和科研成果,也会产生一批新时代的教育家。

    三是大学要不忘初心、专注教书育人。大学要把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加强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未来爱国为民、崇德守法的社会精英和领导者,科学技术的推动者和发明创造者。大学要把办学重点回归人才培养,建立以人才培养新思想新举措、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为主体的大学评价体系,让学校、学者专注于人才培养。大学要制定严格可操作的学术自律、学术平等的制度体系,建立体现教师职业尊严的科学合理的聘用、评价、晋升、薪酬制度,促进教师提高职业修养和学术水平。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自我革命要建立大学宁静办学、教师安心教书潜心学术、学生刻苦学习追求创新的制度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新发明新发现。

(作者系广西大学校长)(来源:中国教育报)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的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建设怎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建设好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遵循教育规律,走好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给高校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只有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指引,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发展、为民族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就在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让高校教师队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走过120年的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始终激荡着“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的情怀。新时代新气象,继承光荣传统,肩负时代使命,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意味着什么

4月27日,教育部公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印发自主审核单位名单的通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被确定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

这些高校将拥有哪些自主权?教育“放管服”放大招,对高校学科建设意味着什么?

 

高校获得三大办学自主权

我国的学位制度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学位授予标准,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的评审制度,国家统一部署学位授权审核。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学位授予工作,必须首先取得国务院的授权。

此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限下放,意味着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那么,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高校究竟可以获得哪些办学自主权?

通知指出,一是每年都可自主增列和调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高校按本单位规定的程序完成审核后,可直接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不再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复审。三是高校有较大的学科设置权,既可自主设置学科目录规定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还可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按一级学科管理。

“这为高校立足科技和学术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此前,高校开设新的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基本过程是高校申请—主管部门组织初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公布(1986年以前由国务院批准)。从1995年开始,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和批准,硕士点由地方、部门或学位授予单位根据统一规定的办法组织审核、批准。硕士点审批权下放,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位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悉,经过此次改革,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程序将更加简化,响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速度更快,开辟了设置交叉学科的新渠道,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驱动也更强。

 

“双一流”建设的里程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目的就是进一步深化学位授权制度改革,促进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

实际上,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此前已经迈出很大一步。

国务院学位办2015年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并从2016年起将调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2016年,全国175所高校撤销了576个学位点,包括部分博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又撤销了340个学位点。

自此,高校学位授权点“终身制”成为历史,有上有下,有增有撤成为常态。专家普遍认为,这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标志性改革举措,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

而此次学位授权审核下发,则意味着高等教育改革又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说,通过放权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由高校自主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可以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加快“双一流”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科技产业快速迭代,不断产生对部分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脉冲式、阶段性的需求。通过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改革,自主设置发展交叉学科,探索人才供给的新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力,带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谁将成为下一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制度。下放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限是国务院学位办落实“放管服”要求,探索新时代学位授权审核改革的新路子。

那么,如何加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质量监督,从而保证这一政策的效果和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本次印发的名单产生过程可见一斑:

7条申请要求。《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对申请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的办学方向、综合实力、师资水平、培养经验、研究实力、国内国际合作、管理制度体系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既有定性要求,也有定量指标。

6个审批环节。包括有关高校组织申报、有关省学位委员会推荐、申请材料核查、专家复评、公示及异议处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对自主审核单位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要求其必须制定本单位审核办法,明确校内工作流程,学位点审核标准必须高于国家规定的申请基本条件,每年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列数量不能超过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5%,新增点6年内必须达到相应水平,不能突破质量底线,等等。

目前,下一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工作已经展开,4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8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范围。根据这一通知,符合2017年印发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中“自主审核单位申请基本条件”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均可提出申请。

来源:《光明日报》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依赖于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55%。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政府、高校等应多措并举,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

要进一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知国情、明社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以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以道德情操感化学生,以扎实学识服务学生,以仁爱之心关怀学生。

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总体上,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多、高级职称少,知识储备多、实践经历少。他们爱岗敬业热情高,容易走近学生,但教书育人能力欠火候,不少海归回国或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没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就直接上讲台,使教书育人效果南辕北辙。

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对教学工作不满5年的专任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重点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早通过“教学关”。重视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从“十年如一日的照本宣科”转变为“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将实践反馈于理论、反哺于教学,又要把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引进来”,承担教学工作、担任实习导师,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重视本土青年教师长期和中短期海外培训,把拓宽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相结合,为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丰富的人才梯队。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给青年教师“减负”、“加压”。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和生活重压期,目前,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和年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重鞭策、轻保障。

“减负”就是通过评价的指挥棒,改变仅仅按经费数额、成果数量、项目多寡、期刊级别的简单量化评价方式,让青年教师能沉下心作研究、专心教学。要做好人才公寓、教师宿舍等配套工程建设,减轻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教学的后顾之忧。“加压”就是通过合理的考核模式和薪酬体系,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当前,在青年教师选聘和培养上过多倾向海外引进人才,一些高校职称评定把“海归”作为加分项,这不仅挤压了本土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反映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自信。建议避免用“海归”或“本土”等标签简单评价定义青年教师水平能力,制定同台竞技的政策,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自信。

发挥人才计划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励作用。一方面,一个时期以来,政府主导的人才计划对吸引和培育高校少数拔尖青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各部门人才计划繁多、重复、混乱。一些青年教师花大量时间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难以专注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有的申请不成功,甚至挫伤其创新能力发展。究其原因,是青年人成长的道路被“格式化”,获得各种人才计划成为待遇、地位的象征,成为“孔雀东南飞”的资本,成为了一辈子背着的光环,长期看,不利于青年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绝大部分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目前的人才计划又关注太少,基层青年教师几乎成为国家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的盲区。

建议发挥好人才计划引导和激励作用,既要整合各部门人才计划,组织、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国家基金委等建立统一协调机构,统筹实施各类别、各层级人才计划;又要加大对基层青年教师群体的关注,加强倾斜支持和专项投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成长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

 

大学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哪里来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范怡红,时隔近20年又被母校西南交通大学“抢”了回来。抢她的部门有两个,教务处和教师工作部;做的却是同一件事,教师专业化发展。

  西南交大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探索,也引起了中国高教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的关注。2018年4月,中国高教学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经验报告会就选在西南交大召开。叶之红甚至认为,这种改革探索代表了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奋进之笔”。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研究方面享有盛名,目前国内该领域10名院士里有9名出自该校。来自全国高校的400多名代表,更多的是希望能在翻转课堂、慕课、双创等热词之外,取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经。

  问题在哪儿

  和国外大学主要靠学术劳动力市场来配置师资不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就建立起三级培训网络,可以说从一开始,大学教师的培训就是政府行为。但是,大学教师培训的现状,总体来说是国家和学校的积极性高,教师本人的积极性低,“很多老师参加国家的半年提高班培训,主要是学外语去了”。

  高校教师还需要教学业务培训吗?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教学存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体验差”:有73.25%的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项是教学;63.29%的教师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尽;46.50%的教师对于某些学生,常有“孺子不可教也”之感。只有37.7%的学生每周会将16小时以上课外时间用在学习上;接近50%的学生认为课程不能激励其学习;79.4%的学生很少在课外与教师讨论课程内容。

  究其原因,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长郝莉认为:在课程教学上,以“教”为中心,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停留在浅层次学习;在课程评价上,重点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忽视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在教学改革上,以“改教”为中心,没有形成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在质量保障上,机制不健全,重评价轻改进,没有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评价结果很少真正应用于课程质量提升。

  教师们对教学培训的不热情,与一些高校长期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倾向不无关系。不止一位与会代表告诉记者,仅拿职称评定来说,很多学校看重的还是高水平论文、国家项目、科研经费等,教学成果奖项少,竞争激烈,含金量与科研成果也有差距。

  近年高校的转型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提出了挑战。山东一高校教务处长告诉记者,他们是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的高校,学校提出要发展航空特色专业,但缺乏西南交通大学这样的行业背景,教师专业化发展困难不小。

  中心转移

  熟悉大学管理的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打分表并不陌生。在这张表上,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赋予了不同指标。做到了这些就是一堂好课吗?

  打分表对“教学态度”有三项要求——仪表端庄,讲课有激情,精神饱满;教风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书面教案(讲稿)齐备。教师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好了,也未必能将学生引入深度学习。问题出在哪里?西南交大教务处长郝莉认为,过去的教学和评价,都是以教为中心。

  如何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西南交大从课程质量框架、评价体系、教学创新体系以及保障机制、平台建设、支持体系6个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位。他们认为,现在大型企业用人更加强调沟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写作与管理能力等,根据反向设计原则,大学应该由此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开展评价与反馈,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导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近几年,西南交大通过“新生研讨课”“跨学科”“通识课”等教学环节,探索了何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新生引导课重在引导,专业不是主要的。”2016年,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师王坤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名为“智闻物流”的新生研讨课,重点关注新生怎样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怎样在“玩”中完成演讲、表达、辩论等能力的锻炼。王坤说,2014年他到美国学习了一学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有体会。教师也要学会“退出”讲台、“走近”学生,从关注学习结果转为关注学习的过程,从“长辈”身份转换为“学长”角色。

  体育部教师宋爱玲已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之前对“跨学科”并没有什么感觉,2015年参加教师工作坊时,感觉自己内心的激情被瞬间点燃。从此她决定把这份激情带到课堂,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跨学科。她所在团队开设的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就集结了体育、机械、电气、力学、经管等多个领域的教师。这个教学团队注重完成两个方面的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与激发团队精神。“理念转变了,方法转变了,成果也就自然显现了。”宋爱玲说,他们整合资源优势,陆续申报了不少专利,如最近就在按程序申报智能标枪等专利,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教研相长。

  “双螺旋”

  2017年2月27日,西南交大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教师发展中心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等4方面工作。相应的,原先工会的师德师风建设、人事处的海外访学计划等工作职能也划归教师工作部。

  “把思政专题纳入教师发展计划,开通职称‘双通道’,形成了思想政治与业务发展相互融合的双螺旋DNA。”西南交大教师工作部部长任平弟说。

  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上,西南交大最主要的抓手也有两个:一个是首开课教师培训,强制性的,至今已延续17年;另一个是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自愿报名,至今已举办3届。

  首开课教师培训每年7月发布通知,要求报名者之前有一年助教经历。西南交通大学制定了《首次开课教师培训实施办法》,为首开课教师提供系统、科学、完整的职业初阶发展指导。他们开设了菜单式培训讲座、教学工作坊、网络课程学习、交通特色大型工程实践活动等培训项目,组织校院两级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随堂听课、院校两级试讲、视频评价等形式,发挥校内教学名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同辈互评、学生问卷调查、自我教学反思和总结等方式,为首开课教师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教学档案。经过近一年的跟踪培养,17年来,有近1200位老师从首开课教师培训结业。

  能力提升班旨在激发教师对教学更深层次的热爱,由副校长冯晓云担任班主任,党委副书记晏启鹏任导师,教师工作部部长和教务处处长任助教。从2015年起,3届共招录150位教师自愿加入。聚焦高教热点难点,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了34场专题研修,支持近100位老师参加40多场校外的教师发展研讨会。

  有着20年教龄的郭永春是抱着“打擂台”心态参加能力提升班的。郭永春本科毕业即留校工作,目前是《岩土工程勘察》《土木工程地质》等课程的负责人,有多门课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几次活动参与下来,他彻底服气了,曾在一篇教学心得上写道:“教学的觉醒:教育者被教育,研究者被研究。”

  郭永春说,能力提升班给了他自我反思、自我观照的机会,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体系也已逐渐形成,开始真正意识到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目前他正在分设小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已在学校开设了“思考学习”“思考设计”等跨学科和通识类课程,课堂上改变教授与学习的传统方式,要求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开展讲述、研讨、再修改。很多学生表示获益匪浅,甚至称赞为自己学习经历中的一次革命。

  能力提升班鼓励学员们将研修所学在教学中探索和运用。目前3届学员们逐渐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不少人承担了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仅此次在西南交大举办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经验报告会,就有65%的汇报教师来自这个研修班。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这也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当其时。”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当赋予人生以价值

青春应该怎样走过?如何才算一生不虚度?什么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刚刚过去的一周,许多人回望历史,从99年前那个热血沸腾的日子找到答案。

的确,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青年学子掷地有声的呐喊,以及为了梦想而前仆后继的拼搏,不仅诠释了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五四精神,还向世人表征了人生的意义所在:身为家国一分子,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梦,为人生赋予价值,让生命变得荣光。追昔抚今,年轻一代之使命、人生价值之所在,仍有必要时常省思,牢记于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断丰富的物质条件、日益多元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人迷失了人生方向。就像《半月谈》日前刊发的《被网文、手游塞满青春,我们的生活被“架空”了吗?》一文,文中所描述的年轻一代生活引人深思——“在微信运动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当无线网络成为‘底层需求’,现实生活也在不断被‘二进制化’。这是你我的生活,它真的被‘架空’了吗?”的确,当青春和年少时光白白被浪费,生命无论如何谈不上多有意义,更难有壮志满怀的成就感。

也许有人会说,沉迷网络的行为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每个人都有娱乐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的确,如何娱乐或许是个人的自由,但沉迷网络的人尤其是处于大好青春的青年有没有想过,如此虚度人生,是否对得起爱你的、关心你的人,又是否是人生的意义乃至生命的价值所在。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不经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意在提醒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去探求生活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暮年回首人生时后悔莫及。   

现实中,很多师者为我们树立了人生如何度过的榜样,用实际行动教诲学生珍惜时光,勤学苦练,实现梦想,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而奋斗。在清华大学迎来第107个校庆日的那一天,许保玖先生被授予“环境学院终身贡献奖”。他这一生,“在清华任教超过一个甲子,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却依然居陋室、守清贫,孜孜不倦,孤独前行,在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领域做出了旁人难以企及的贡献”。身为年轻一代,如果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未来在何处,不妨多走近许保玖这样的师者。

当今时代,堪称伟大的师者有很多。新华社日前刊文《书写新时代奋斗者的答卷——从黄大年到钟扬的时代启示》。文中这样写道:“岁月见证,当一个科学家在最能作贡献的壮年投身科技前沿的大潮,把生命最绚丽的岁月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有资格也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篇字字动人的文章,与其说是在缅怀科学大家,毋宁说是在诠释何为有意义的人生。从中,我们愈发明白,人生的价值,是在不断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为家国奋斗的过程中实现的,也是在将个人发展融入集体、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实现的。

但也要看到,梦想之种子、家国之情怀,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力,都需要从小在孩子心中埋下成就自我、追求真理的种子,及早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孩子认识到为了梦想而努力,实现个人之价值,过程虽艰辛,但苦尽甘来,乃是人生最大的快慰,也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这是教育的力量,是教师的职业魅力。

正如教育部日前推出的“这就是老师”专栏所赞颂的:“他们,教会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成长的路上,有他们的悉心培育,有他们的精心关照……他们,就是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比其他行业,教育的伟大之处、教师的光荣所在,就是重塑了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帮孩子从小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追求真善美、成就自我和家国成为一生的基调。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总会面临重重迷雾,也会走一些弯路,而教育就是拨云见日,及时点拨,为孩子吹散遮蔽身心的尘埃,使其看见前路,怀着一颗永不倦怠的心,朝着梦想启航,朝着伟大奋进。如此,人生不虚度,教育更美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

 

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篇毕业论文

毕业季临近,北京某高校一位大学老师在微博上的一句抱怨,让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话题再次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支持取消的人认为,抄袭代写泛滥已成普遍现实,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早就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反对取消的人则认为,毕业论文是本科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非但不能取消,还只能加强。

  实际上,如今,我们讨论是否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在讨论如何对当前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问题,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问题,如何让形式转化为实质,让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的问题是,本科毕业论文是否能取消?当然可以。有教育专家就表示,在欧美很多高校,本科生都不需要专门撰写毕业论文。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本科生全员写论文才能毕业,实际上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在我国,曾经的大学教育是毋庸置疑的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那时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专家、学者、大师等。然而,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和普及力度的增强,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而变成很多人都能享受到的一种大众教育。

  这里并不排除一些学术性强、理论基础雄厚的院校或学科,他们仍然承担着培养专家学术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在这一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尤其在一些学术基础并不雄厚的地方普通院校,甚至民办院校或者独立学院,这些类型的高等院校已经越来越接近职业教育。因此,有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是,他们培养的是“拿着本科文凭的技校生”。

  这种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培养目的的分类,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因此,如今还让本科生全民搞学术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反社会潮流的悖论,对很多学生和院校来说,一篇为了毕业而毕业的本科论文确实就会流于形式。既然是形式,就是大家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就会形同鸡肋,学生写得痛苦,老师看得痛心。

  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并不支持一味地取消毕业论文,尤其是一些学术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或者重点学科。谁能说这些院校的本科生就做不出震惊学界的学术成果呢?此外,就是要给所有的高等院校和学生更多的选择,在本科阶段,实现自身学校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学校培养目的和个人成长需求的统一。在这样的前提下,取消本科论文,无可厚非。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取消了本科毕业论文,拿什么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评价标准呢?方法有很多种。国外很多高等院校的方法是,加强本科阶段的平时教育,课堂分组作业、学科小论文、课堂报告和讨论,学期考试成绩,综合起来作为本科阶段学习阶段水平的评价标准。

  从可查的资料来看,我国的很多本科院校也开始了很多有关本科阶段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大多数院校也都把平时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标准,严格的学分制就是体现。又比如在一些院校,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很多可选择的方案,可以通过校外实践的方式,或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方式,亦或是获得业内奖项,甚至是校内外创新创业的方式,实现与毕业论文的置换。

  无论是国外的方式,还是国内的实践,都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理由之一认为,众所周知,与国外不同,国内的高校很多都是“严进宽出”,按照平时成绩,注水的可能性更大,大多数老师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对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也会流于形式,毕竟我们从没有听说过某个同学因为平时一篇论文没写好,就被老师挂掉的。与其如此,不如把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规范性训练的方式,至少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一定的学术体验,起到一定的评价效果。

  理由之二认为,虽然很多本科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从源头上摒弃了注水和造假的发生,毕竟我们的现实永远是,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校外实践的证明网上可以买到,发表几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对于一些有钱、有关系的人来说也还是轻而易举。他们认为,有的改革只是在滋生新的造假,结果可能比毕业论文造假抄袭更加严重。因此,他们认为,很多院校本科毕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也就成为改革的败笔。

  这两种理由实际上看似都有道理,然而细想却经不起推敲。不能为了防止新问题的出现,就不去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正是要改变当前高校“严进宽出”,忽视平时教育的现状;我们要改变的就是单一的、不符合现实的评价体系;我们要找回高等教育的初衷,就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以及流于形式的毕业论文。在这样的前提下,允许创新,鼓励多元,就成为一种多数人的正义。

来源:光明网 

建设高水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校应当抓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这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高水平”,理当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为重要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身就是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因此还要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引向深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高水平”,必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作为办学根魂。人才培养体系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汲取中外古今的营养,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大学才不会丢失民族之魂、文化之根。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更有地位和话语权。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高水平”,应该以在科研创新上下功夫为体现。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建立符合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中国视角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一流的学术研究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我国高校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更有作为,取得更大成效。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大学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高校成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关键的引擎和动力,为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底部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