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决策参考 第48期
标题背景图
  

决策参考

  48

邵阳学院发展规划处主办                          2020623

 

 


     

教育资讯

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1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2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

2020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            5

严格国际学生申请资格 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法规……………………6

教育部:坚决反对将正常的留学交流政治化和污名化……………7

高教视点

思政之应成高校课程标配……………………………………8

高等教育要面向两个大局助力双循环……………………………11

高校动态

南开大学:学生成为期末考试命题人……………………………15

土特产收入翻番:宁波财经学院一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让家乡的风味走得更远……………………………………………………17

 


教育资讯

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意见》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意见》提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进高校境外办学,改革学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改革。

  二是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意见》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更加开放畅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三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意见》提出,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深化教育国际合作,鼓励开展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智能+”等方式,丰富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四是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国方案。《意见》提出,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与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体系,优化汉语国际传播,支持更多国家开展汉语教学。

《意见》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强调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推动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教育对外开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加强智力支撑,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教育部网站2020618)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通过世界医学教育

联合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

近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成绩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医学协会(WMA)于1972年联合创办,以保障全球医学教育质量为宗旨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各国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只有通过WFME机构认定,其认证结论才被认可,认证过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才能被全球健康卫生行业所接受。

  我国自2006年开展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认证伊始就坚持建立中国质量和国际标准的认证体系,并邀请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欧洲等认证专家参与中国认证实践。2008年正式成立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工作委员会已建立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体系,组织完成了全国106所医学院校(占比76.3%)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8年,工作委员会启动机构认定申请工作,并于201910月接受WFME认定专家组的现场考察。20206月,WFME通报中国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机构认定获得无条件通过的优异成绩。WFME资格授予证书正式确认:全面认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资质、认证标准与流程、认证后的监督、决策过程;工作委员会所认证的高校的医学教育质量已达到合适且严谨的国际标准。

截至20206月,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机构认定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遍及五大洲,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联邦、荷兰、墨西哥、埃及、巴西、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

 

                                                              (教育部网站2020623)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 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 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纲要》提出, 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 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

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高校据此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 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 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 入课程教学。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

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 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高校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 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 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 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开 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鼓励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 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 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 统研究。

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 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 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 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成 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 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纲要》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因 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 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不断完善政 策配套,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教育部将组建高校课程思 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教育部将选树一批课程思政 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充分 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教育部网站 2020 6 5 日)

 

 

2020 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

 

615日,2020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 会议召开。

会议指出,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大力推进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四新建设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工作。首批推出 4054 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省域、学科、专业类三个全覆盖,辐射引领全国高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和人才培育质量全面提升。抗击疫情以来,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情况,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技术的答卷。

会议强调,2020年,高等教育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收好官、开好局。要走一条新路,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深化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要下一盘大棋,办好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世界慕课大会、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和学习革命深入开展。要布一个大局,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要推一组大招,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基地遴选,努力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教育部高教司、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同志,在京部分高校代表现场参加会议,其他各省(市、区)教育厅(教委)、各高校、各教指委以视频会议形式参加会议。

 

                            (教育部网站2020615日)

 

 

严格国际学生申请资格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法规

 

记者10 日从教育部了解到,为维护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教育部日前 修订出台《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严格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申请资格。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出现了部分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国国籍,在中国境内接受基础教育,以国际学生身份申请进入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情况,受到社会关注。

据介绍,对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学生以国际学生身份进入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通知中明确,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申请者还须满足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对移民并获得外国国籍后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仍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 2 年以上的记录。

通知还明确,高等学校可在此通知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的规定,对国际学生申请入学的身份资格作出进一步要求。

 

            (《人民日报》2020611日 作者:赵婀娜)

 

教育部:坚决反对将正常的留学交流政治化和污名化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612日就美国政府采取限制部分中国留学人员赴美学习的措施作出回应称,坚决反对将正常的留学交流政治化和污名化。

此前,美国政府宣布对部分中国留学人员赴美学习采取限制措施。连日来,一些美国政客又发表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留学人员的负面言论。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出台限制中国留学人员的错误做法,坚决反对将正常的留学交流政治化和污名化。美国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美方出台相关措施是自相。矛盾、自食其言。中方敦促美方回归理性,尊重民意,多做有利于增进 中美人民相互交流和理解的事情。

我们将继续支持中美学生交流,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学生来 华学习深造。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说。

 

                           (新华社 2020612日)

 

高教视点

思政之“盐”应成高校课程标配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全面推进课程思 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

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 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如盐在水,方能沁润心田。此次出 台的《纲要》就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回应了现 实关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纲要》聚焦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有助于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 念,提升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 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设是“主战场”。推进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相加或堆砌,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施策方能达到更好效果。《纲要》明 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提出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 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角色、干出特色。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纲要》对课程 思政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教师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提供了重要思路,充分体现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系《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有删 节)

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走上讲台,或者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沟通交流,其自身的 学术水平、治学境界、教学投入,对学生是不是有足够的关切,对学生的 学习状态是不是了如指掌,对学生的成长是不是倾心关怀,学生有着最为 真切的感受,也最容易受到教师所呈现出来的师德师风的感染和影响。身 边触手可及的学术大师以最投入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学生看到不 同年龄跨度的老师们专心做着本领域最前沿的工作,看到学长以及同学做 出了有价值的工作,对自己也能以创造性的工作服务国家、改变世界充满了信心,因此而加倍努力,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最好的成长状态。教师在课堂内外关心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成长,也是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教 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 响,是课程思政最见成效的方式。这也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问品 行和潜心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纲要》中就如何结合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出了具 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的确,各类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 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不同类别的课程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自身推进课 程思政的路径和目标。通识课程在价值观塑造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需 要充分认识和发掘,尤其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通识课程,在这方面 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课程思政如果生硬造作,如果被理解为 所有老师都要讲一点思政课的内容、所有课程在专业内容之外都要另行添 加一些思政元素,就会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一定效果不佳。 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即便是在高度专业化的理工 类课程中,也完全可以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通信工程” 课程选取解决高难度通信问题的最新案例,在讲述分析信息技术问题的同 时,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创新、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融入其中,在学 生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防火结构”课程主讲教师指出,有些结构 形式常温力学性能和抗火性能都很好,由于人工成本高,在国外得不到发 展,但很适合我国的国情。他在课上展示的很多现代工程结构形式,都是 扎根国情、前沿创新的案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远不止于知识 和技能。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要具备让学生敬重的学问与品行,要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各类课程要以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建构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 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育人效果。(本文作者彭刚,原载《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中国教育报》2020 6 15 日)

 

 

高等教育要面向两个大局助力双循环

 

近期中美冲突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不同发展道 路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维护产业安全为基础推动经济稳定发展逐步成为重 要的政策取向,为此需要完善自身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和融入世界相结合。 高等教育要主动参与因国际关系变化而带来的全球分工产业链调整和为 夯实强国基业而推动的国内生产供应链完善,发挥自己的创新和人才优势,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助力实现双循环。

全链条对接工业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经历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产业创新驱动、区域动能转换、劳动力技术升级等急剧变迁, 处于迈向人均 GDP12000 多美元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节点,面对着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世界产业布局将更多地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产 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消费链向国内市场收缩正在成为大国们的战略选 择,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和安全性,通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 源护航关键供应链。

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第二贸易能力,有 1 亿多市场主体,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发展吸纳就业的新引擎;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多元的区域经济文化使得 14 亿中国人的消费意愿从低到高包罗万象,但又要产品优良;有着庞大的人力资源储备,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了 1.8 亿以上;有着强大的发展韧性,社 会、经济、家庭、个人、心理、文化概莫如此,回旋调整余地很大。高等教育需要以科技革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把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现 代服务业、有效激发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实现区域和谐和乡村振兴的伟大 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在融合中把自己的多样化体系完善好,实现体 系中每所学校都能得到有特色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其实就是按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学校特色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大的框架就是把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 式做好。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事实上已形成了两个体系的学校模式, 不同的是有的界限分明、有的不那么明显。我们是后发型大国,创新和应 用一样都不能少,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心脏,应用是运行的血管血液。相对 于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模式,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普通高校要显著加强思 维能力训练,应用型高校要明显加强实践能力训练,以教学教育办学模式 而非层次区分两类高校。

花精力推动国际合作交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使得高新科技成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的核心因素,创新及其产品实现愈显重要。开放是 滔滔大势,经济全球化是总的趋势,各国自然禀赋比较优势不同、资本趋 利性本质存在、科技创新扩散而降低社会成本的特点不变,这些都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回流”都是阶段性的,但需要控制 “水情”,加强疏导甚至主动泄洪,不能任其发展而漫越堤岸。

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主动关闭,但也不能被动关闭。开放是大学的天然和本质属性,现代科技发展处于大科学时代,科学问题是学术共同 体的共同议题,合作交流是科技人员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得以在前沿发展的 关键。高等学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发挥先导队、融合剂作用,关注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趋势,用更多智慧来推动学术合作交流,助力国家开放大局。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支持高校的开放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而高校也需要利用其特征优势主动作为。在具体政策上,要注重融 入国与国人文交流机制,把教育合作交流当作国际关系重要的稳定器来看 待;推动建立国别间大学学术交流的规范框架,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创造 良好外部环境;有意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特色,分析发 达国家的一流学科分布,理解各国的不同利益诉求,拓展多国合作,积极 作为,广交朋友,最终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 重视出国留学工作,“撒出去的都是种子”,他们终将成为推动国家开放 发展、民族复兴大业的栋梁,公派留学要重视层次、方向、特色,对自费 留学要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重视以多种形式开展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 如我们已批设了 9 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法人机构,已建成了浙江大 学海宁国际联合学院等一批国际校区,这些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经验总结, 适当扩展。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在形式上要“重心下移”,注重结合各自优势,善用各种渊源关系,以多种形式开展 工作。高校及其院系、教师要注重与全球科学家群体广泛建立民间友好关 系,特别是积极发挥校友会等渠道的作用,与海外华裔科学家建立起切实 联系机制,着力构建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

坚定地弘扬先进文化

世界变化的加剧,引发了人们对文明价值的思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关切。人类文明正在冲突中走向迷茫,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骤增,世 界发展需要新的价值引领。毫无疑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一正确选 择。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多样性是万物共生共荣的基础,并育而不相 害、并行而不相悖才是世界发展的根本。社会文明是国家的软实力,我们要以推动民族复兴梦想和人类文明进步为方向确立教育的理想。当前,高等教育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需要更有责任地为社 会进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努力的方向是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改革开放、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实现制度体系的和谐有序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社 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 任)

 

(《中国教育报》2020 6 15 作者:马陆亭)


高校动态

南开大学:学生成为期末考试命题人

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18级学生们,即将迎来一次特殊的期末考试——试题的出题人全部是自己的同学们。

事实上,由学生设计题目并建立题库,再由学生们来做题,这样的尝试在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已进行了整整一个学年。该项教学改革的发起人是南开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副处长、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张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金发现,理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专业水平,但题库容量小是专业课师生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次答疑课上,张金发现,有些学生的疑问得到解答后,会留在教室里听别的同学提什么问题,有时还能主动帮老师解答同学的问题。“他们思路很清晰,有些概念诠释得非常生动。于是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答题,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呢?”

就这样,一项令学生倍感新奇的教改活动于2019年秋季学期启动了:学生出题学生答,让学生参与到专业课程建设中来,并激发他们彼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互相命题的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起来,学生出的题目被收进题库,同时去做其他同学出的题。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就题目进行互相质疑和反驳,从而形成良性的交互驱动学习习惯。张金还选择了比较活跃的学生组成课程的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将好的创意更新到平台中。

计算机处理器、C语言代码、网络传输图像的速度……学生们所出题目涉及专业课的方方面面。大家对出题的热情和认真超出了预期,经常会有水平高、有意思的题目令老师们眼前一亮。同时这一实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自从活动启动后,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於一帆每次上课听讲时,遇到觉得模棱两可的地方就会用红笔圈出来,留作课后出题的命题点。每次上完课,她会制作一个思维导图,思考不同章节有联系的地方。譬如在讲到第四章流水线的时候,她就自然而然想到了第一章的CPI计算,于是一道计算题的思路就产生了。但是想要出一道选择题,除了正确答案外,还要设计出另外三个会误导别人的错误选项,这是出题的难点。于是她结合自己上课时产生过的一些错误想法,将错就错地得到了一两个错误选项,此外再根据思维导图去琢磨可能出现的偏差,得出其他错误选项。

“为了出一道我自己满意的题,需要从上课听讲、课后复习总结和自我反思等多个环节入手,既要有合理的、不至于钻牛角尖的命题点,又要有正确的命题思路和结果。我觉得这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重塑。”於一帆说。

一年里,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18级学生每人每周都要出5道题,即使在今年停课不停学期间也从未停止。截至目前题库已初步积累了7500道题目,每道题目都被验证和练习过3-4次。今年的期末考试,将全部从学生们的命题中进行遴选,每名学生抽到的题目都不相同。为了保证期末考试的准确和有效,张金要带领团队老师提前做1000道题以上。

看到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成长,张金觉得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来做这件事非常值得:“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角色和课堂组织形式,更是翻转了学习过程中的固有模式。我们现在的改革思路就是彻底翻转,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以问促学,以教解困。”

这一实践引起了兄弟院校的关注,不久前,张金已将题库分享给了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院。未来,不同院校之间的学生互相出题答题将成为可能。

张金介绍,下学期团队将进一步探索本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深入应用,例如自主实验设计与相互评测、自主教学设计与课程知识图谱建设、自主习题讲解视频录制等等。他们还与出版社进行了沟通,下一个教学周期将展开学生自主撰写教材的探索。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2020622日)

 

土特产收入翻番:宁波财经学院一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让家乡的风味走得更远

“希望今年汛期平稳,让外婆家的猕猴桃有个好收成。”以往这个时候,宁波财经学院财管专业大三学生徐婷婷的心都会被浙江省衢州江山市高峰村外婆家里那块一亩多的猕猴桃种植地而牵动。而今年,除了担心自家的收成,让徐婷婷更有压力的是高峰村近20家农户2万斤的猕猴桃销路。

在这个下了公交车还要步行3公里才能到达的偏僻小山村里,一户人家的猕猴桃往往只能卖出收成的五分之一。既然已经自顾不暇,徐婷婷又为何要为其他农户的销量而烦恼呢?这一切,要从2018年的12月份说起。

“我的老家在兴墩村,外婆家在高峰村,这两个村子都藏在山腰里,太偏僻了”“高峰村总共就20来户人家,基本都种植了猕猴桃”,想起外婆家门口数公里的盘山公路,村子里哪些破旧的老宅,还有每到9月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因滞销而腐烂在地里的数百公斤猕猴桃。“帮助家乡脱贫”的想法早已在徐婷婷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还在读大二的徐婷婷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并且很快找到了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创业团队,她给团队起了个名字叫“乡船优品”。

微信公众号运营、海报制作、产品包装、销售、发货……徐婷婷开始细致地为团队成员进行分工,思考如何让更多村民们参与其中,获得收入。徐婷婷决定在高峰村招一些短期劳动力,负责猕猴桃的采摘、包装、装货和发货。

“咱们村共有20户种植猕猴桃的人家,加起来一年至少能生产10000公斤,4个劳动力负责20天的采摘、搬运等工作,如果每天给每个劳工100-150元的工资,这样就能为村里增加至少8000元的收入”;“村里的年轻人不多,基本上都是靠山吃山的老人们和不上山下地的家庭主妇,正好给他们补贴家用。”徐婷婷正式打起了助力家乡脱贫的“小算盘”。

“猕猴桃不经烂,给我们的时间就这一两个月”,第一次背负这样创业压力的徐婷婷也常常愁得睡不着觉。徐婷婷征用了家中的货车,帮忙送货。

写推广稿、发推送、做海报……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特产,徐婷婷和团队们在微博、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等十余个自媒体平台上开通了账号,及时更新文章和猕猴桃的推广消息。

慢慢的,自媒体平台上的阅读量从惨淡的个位数变成了40000+,团队也陆续接到了来自内蒙古、云南、山东等全国十余个省份的订单需求。“外婆家1000公斤的猕猴桃卖得一点不剩。”徐婷婷很是兴奋,一想到家乡十几口人能多一笔收入,徐婷婷就觉得格外有意义。

就这样,徐婷婷和她的团队在去年让外婆家的猕猴桃销售量完成了从200公斤到1000公斤的飞跃,也带来了从2000元到10000元的猕猴桃销售额变化。

这以后,高峰村和兴墩村的不少农户都会拜托徐婷婷帮自己家“带带货”。截至目前,徐婷婷已经帮助村民们卖出了2000公斤猕猴桃,为村里带来了3万余元的销售额,也通过包装、发货等岗位为10多位低收入的村民带去了收入。“我们和高峰村合作的20多家散户的猕猴桃收成量有两万斤,今年的目标就是帮村子把这两万斤猕猴桃都卖出去。”徐婷婷说。

除了拓宽销售渠道,徐婷婷和团队成员们也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之前村民们把能利用的地方都利用了,有的把猕猴桃种在山腰上,有的种在山下,怎样科学的种植,才能提高猕猴桃的甜度和口感呢?”,“猕猴桃的树比较高,能不能利用好空间在树下种其他农产品,甚至养鸡养鹅,让农户的收入多一点?”,“除了猕猴桃,村里还有像铜锣糕、鱼干、粽叶等特产,这些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带货来提高农户收入?”……

对徐婷婷而言,猕猴桃只是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第一步,她之所以将这个团队取名为“乡船”,就是希望能让家乡的风味走得更远一些,让游子们想起家乡的味道,也让乡船在更多地方扬起风帆。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郑金悦2020622日)

 


底部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