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一)学科定位与目标:本学科是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属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类学科集群。(二)优势与特色::1、学科方向具有凝练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学术方向成员共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9项,在研5项,其中吕俭平博士和曾维君副教授分别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鄂渝川滇黔湘汉语方言的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关系”和“蒋廷黻思想与实践研究”直接服务于邵阳和湘西南经济文化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主题突出;2、在专业权威刊物《中国语文》《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3、学科带头人黄建军及各方向带头人的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均较高;4、团队整体水平与声誉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团队结构合理。(三)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高,每年的考研上线率接近25.00%,就业率95.00%以上,对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强,能较快地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四)国内外影响: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40余次,主持举办国内学术会议2次,省内学术会议1次,在国际国内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
学科带头人简介:
黄建军(1968-),男,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湖南省2018年度“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第五届优秀社科专家,邵阳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6),邵阳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邵阳学院“科研新秀”。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16)、邵阳市第十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14)、邵阳市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6)、邵阳学院第二届教学奉献奖(2018)、邵阳学院第二届优秀教学质量奖(2006)各一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计10项。在《光明日报》《学习与实践》《山西大学学报》《求索》《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著《康熙与清初文坛》《荀子译注》《列子译注》等共5部。
研究方向
方向一简介:华文微型小说、20世纪诗歌及湘西南文学研究。
目前从事本方向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及主要骨干成员为龙钢华、曾方荣、何书岚;其中高级职称8人数,副高职称6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
学术带头人简介:
龙钢华(1962-),男,汉族,1962年12月生,北师大文学学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教授,文学院院长,湖南省高校省级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
从教30余年,教过20余门课程。科研兴趣较广,主要是以微型小说为重点的小说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个(含重点课题1个)、省部厅级课题8个,出版著作3部,参编著作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也发表过微型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获含市社科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在内的各种奖励20多项。曾应邀赴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方向二:湘西南方言与汉语语法音韵研究。
目前从事本方向的研究学科带头人及主要骨干成员为吕俭平、成祖堰、尹喜清;其中高级职称5人,副高职称3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
学术带头人简介:
吕俭平(1974-),民进会员,副教授、博士。邵阳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邵阳学院“双一流”建设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湘西南语言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民进邵阳学院支部2017年度“优秀会员”;获邵阳市第十四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语言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项任务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1项。在《语言研究》《文化遗产》《赣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齐鲁书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
方向三简介:湘西南文献与历史人物研究。
目前从事本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及主要骨干为钱毅、胡克森、曾维君,其中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
学术带头人简介:
钱毅(1973-),博士(后),教授。主讲“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在《中国语文》《汉语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方向四简介:湘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研究。
目前从事本方向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及主要骨干为黄建军、汪碧波、蒋剑平,其中高级职称6人,副高职称2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
学术带头人简介:
黄建军(1968-),男,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湖南省2018年度“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第五届优秀社科专家,邵阳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6),邵阳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邵阳学院“科研新秀”。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16)、邵阳市第十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14)、邵阳市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6)、邵阳学院第二届教学奉献奖(2018)、邵阳学院第二届优秀教学质量奖(2006)各一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计10项。在《光明日报》《学习与实践》《山西大学学报》《求索》《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著《康熙与清初文坛》《荀子译注》《列子译注》等共5部。
“十三五”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本学科依托邵阳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以邵阳学院办学思想和文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整合学科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条件建设力度,集中学科优势和力量,力争“十三五”期间教育硕士学位点(学科语文方向)申报成功。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为:
(1)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围绕本学科的发展,加大学科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争取在建设期内本学科新增教授3-5人,引进或培养博士7-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数6人以上。将本学科队伍打造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队伍。
(2)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信息和前沿动态,寻找新视角,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争取发表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并在完成在研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力争成功申报5-10项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争取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并积极申报各级奖项,力争突破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
(3)在凝练学科方向方面,本学科根据团队的研究特点,再结合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的需要,凝练研究方向为:第一方向,华文微型小说、20世纪诗歌及湘西南文学研究;第二方向,湘西南方言与汉语语法音韵研究;第三方向,湘西南文献与历史人物研究,第四方向,湘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研究。
(4)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的建设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使学生既能满足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胜任相关涉外工作。
(5)在资源与条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充分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内建立的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在“十三五”期间根据需要拟新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增购置汉语言文学类图书,订购相关期刊和购置仪器设备等。
(6)在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方面,依托本学科,整合湖南省社科基地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湘学研究基地、魏源研究所和邵阳市相关的经济、文化资源,实施校企、校地合作,打造地方特色、应用特色。
(7)在学术交流方面,开拓视野,丰富研究资料和更新研究方法,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特别是要依托学科主持举办国内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一办公楼601~603
招生咨询:0739-5432591 就业咨询:0739-5431791
版权所有©2021 邵阳学院发展与学科建设处
技术支持:嘉维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