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李国杰院士来我校做科技讲座
2017-04-01 科研动态 邵阳学院科技处

 

331日下午,学校举办了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党委中心组成员及各二级单位负责人等140余人济济一堂,在七里坪校区办公楼报告厅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原所长、我校名誉校长李国杰主讲的《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人才》学术报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了“新经济”一词,主要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产业、新服务和新业态。从个人理解的角度,李院士阐释,它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其本质上是指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即数字经济)的过渡。“新经济”的特征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其完成态是未来的“信息经济”。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现代服务经济,新技术成为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源源不断的动能,而在未来1520年内,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动力在于信息技术,现代最重要的新技术就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信息技术,并将催生出信息经济这一产业。目前采用的GDP统计无法正确反映信息经济的发展,因为信息经济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型经济,例如其倡导的共享、用户体验带来的消费者盈余等都是难以统计的。相对应的,信息经济不会否定或取代其他三种经济形态,而是将信息化技术与之结合,带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李院士从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角度解读了新经济的前景和风险。他指出,考察技术的发展态势至少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技术的深度,另一个是技术的广度。在深度方面,作为该领域的资深专家,李院士坦言,本世代的信息技术的研究“快到头了”,最明显的反映就是,自“二战”以后,虽然信息领域不断出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名词,但至今再未出现能与电子数字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无线通信、互联网和万维网等相比拟的基础性应用,而正在研究中的类脑计算、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在短期内也无法形成支撑经济的新动能。然而在广度方面,信息技术则是大有可为。历史上蒸汽机、内燃机、交流电等基础发明,从面世到产生重大经济影响,一般需要2030年,因而以上的信息技术已经有20多年以上的技术扩散和储备,21世纪上半叶就应该是生产率由此提高的黄金时期。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技术预测,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带来了“第五次长波”,成果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产业,到2025年可能形成5-10万亿美元产值。

李院士乐观地指出,目前的信息技术也会遵循重大技术应用的“双S曲线”规律,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广泛的渗透,对经济产生更强劲、更持久的驱动力,也就是说,今后10-20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可能不是新发明的重大技术,而是信息技术融入各个产业的新产品、按需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

2030年左右开始的“第六次长波”有可能依然是靠信息技术驱动,其特征是智能化。李院士认为,最有引领性的新技术是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简称“人机物智能”,可以理解为万物互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 IoE)之上的无缝智能计算技术。发展人机物智能需要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有技术,突破新的科技挑战,实现使用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挑战之外也存在机遇——智能万物互联网尚未形成垄断,我国发展人机物智能,不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可以延续和增强互联网发展动能,而且在硬件与软件核心技术方面,也能补齐我国信息产业的短板。

中国已经经过了依赖资源驱动、效率驱动的时期,现代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以核心技术为关键的创新驱动。新技术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从科学知识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每一步都要充分的技术积累,每一步都要经过“死亡之谷”。李院士强调,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不可顾此失彼。他举了个例子,我国的工业控制领域的技术积累至今依然薄弱,据工信部2014年统计,我国22个行业900套大型工业控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厂商提供产品,特别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外商占据了94%以上的份额。在人才教育方面,我国工程控制领域的人才培养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几乎没有一个大学开设过与PLC技术有关的课程,装备制造业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还未列入许多省市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夯实技术积累要从教育抓起,李院士指出,发展新经济所需的新型工科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国应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借鉴国际主流工程教育标准,明确未来工程人才的能力体系。就大学教育而言,李院士提出,大学教育要格外重视基础性,不要学太多“日新月异”的专业课。多数大学——尤其是二本高校——要面向经济的主战场,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大学的主要职能不是发表论文,而是为人类的未来培养人才,是崇高而神圣的,因此,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能一味注重论文数、成果数这些评价体系,而应由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衡量,李院士希望邵阳学院能为邵阳地区每一个基层乡镇医院都配备几个合格的全科医生,能为邵阳的贫困县多数行政村配备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学生村官,能为邵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真正重要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陈晓飞教授在总结讲话时指出,李院士的报告娓娓道来,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他指出,本场报告规格很高——是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做的学术报告;含金量很高——报告的内容是李院士近年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来自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报刊》的理论文章和向中央领导高层的智库建议;指导性很强——目前我校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报告对学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陈晓飞表示,多年来,李院士多次应邀来我校讲课,体现了他对邵阳学院的浓浓情结,我们要认真研究、领悟、升华李院士的报告,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文/余晓冬 刘运喜 /毛辉 余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