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时丹桂飘香,别时栀子花开。”2021届毕业生即将载梦起航,5月31日下午,学校在七里坪校区一办公楼报告厅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彭希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校长葛金文,党委委员、副校长李金成,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总务处、保卫处、团委、图书馆、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与来自各学院的19名毕业生代表相聚在一起,分享毕业生收获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王玉林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各位毕业生代表回忆了自己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校与老师的感恩之情,并结合亲身体会与观察所见,为学校办学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发言中充分展现出成长的自豪之情以及将继续为母校争光的青春朝气。
大学就像一部电影,四年求学时光即将结束,但每一帧画面都值得回忆、值得珍藏。邵阳学院是2021届毕业生们梦开始的地方。入学之初,同学们还是满身稚气,但紧握着最初的那一份热情与坚持,他们不断地克服成长的困难,依托于宽广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得益于较为完备的资助体系与就业渠道,受益于团组织、学生组织、学院成长辅导室等的关怀,熏陶于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在同学们的互相鼓励下,他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或尝试着一步步走出舒适圈,或一项项完成自己的挑战宣言——他们从“分数不理想”到“全年级成绩拔尖”;从“只会读书”到“学会了布鲁斯、吉他”;从羞怯内向到“勇敢站上了历史课讲台”“积极投身于抗疫志愿服务”,淬炼了理想信念,练就了专业本领。终于,上课前的那一句“老师您好”,即将变成道别时的“老师再见”。在临近毕业时,他们已经羽翼丰满,整装待发,将从这片热土跃向更高的平台,即将开启下一段的旅程,他们或将前往更高的学府深造,或将投身于各行各业学以致用,或将服务基层锤炼自我。无论去往哪里,“邵院学子”的烙印已经深深镌刻在他们内心深处,耳畔依然会回响起校歌的旋律,同学情和师生情只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隽永甜蜜。
听完同学们的汇报发言后,党委书记彭希林深情地说,在你们即将告别母校、离开四年来为你们解惑释疑的亲爱的老师,离开你们熟悉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离开曾经挥洒汗水的运动场,离开你们青春记忆最为深刻的五泉湖畔、李子园、西湖校区,相信同学们都有种种不舍。“这种不舍,我也挥之不去,就像是父母望着孩子的背影一样,不舍自己的孩子即将远行,不舍自己的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直面前行路上的风风雨雨。”不过,“许多同学的分享,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你们的成长,切身感受到了你们心中有了方向,有了梦想,有了坚定。”
彭希林说,“一个人要学习才能不断超越自己,一个国家要学习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你们今天的成长成熟得益于勤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国的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我作为长者,与你们分享一句话,就是‘学习是成才的不竭动力’。”
彭希林语重心长地寄语毕业生代表,希望同学们不断学习,永葆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就如我国这几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人类登上月球,人类登上火星,人类的基因工程,人类抗击疫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人类饥饿,等等,如果没有知识做铺垫,我们就不可能实现这些伟大的梦想。希望同学们不断学习,永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孙中山先生说过,“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同学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伟业紧密相连,弘扬创新精神,大胆求知、不骛虚名,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希望同学们不断学习,永葆对梦想的执着。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祖国、为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同学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学习袁隆平院士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要不为世俗诱惑、不为名利驱使,期待风华正茂的你们,用青春点燃梦想,用行动追逐梦想,执着个人梦,共圆中国梦,谱写人生最壮丽的诗篇。
会后,全体与会者在办公楼前合影留念。与会领导、老师们亲切地向毕业生代表们表达祝福,并表示,邵阳学院永远是你们最温暖的港湾,母校和老师永远关注着你们的发展。无论你们何时归来,母校永远都会敞开怀抱热情地欢迎你们。
(余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