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邵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百科>案例疗法

案例疗法

友情中也存在“第三者”?

来源:    作者:邵阳学院心理健康中心   时间:2017年11月25日

 小枚是个大二学生,刚进校园时和同宿舍的萌萌成了好朋友。她们在一起开心地度过了一个学年,她以为可以一直这么走下去,直到毕业,再在一起工作,她俩都会是无话不说的闺蜜。可是大一下学期的时候,萌萌参加了一个文学社团,认识了一个叫林达的女孩。林达和萌萌一样,喜欢写东西,于是两个人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萌萌不再像往常一样和小枚去食堂打饭了,因为林达有些挑食,经常在外面小饭馆吃;本来说好和小枚一起去做的事情,萌萌却提前和林达完成了……小枚明显感觉到自己被冷落了,自己去上晚自习,自己去食堂。

小枚伤心地说:“突然觉得很尴尬,似乎是我插入了她们中间,有种被忽视的感觉。我觉得友情和爱情一样,是容不得第三者的,别人永远不会懂得那个就要离开的人的心情,只有自己要成为那个要离开的人时,才会真正懂得。心里苦,却也说不出。说不出我该怎么办?”

 

纵观整个案例,这是一个有关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多数同学可能曾碰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对于小枚的心情和感受是能理解的。其实要解决此类人际关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友情中第三者是不是存在

“第三者”是个不怎么好听的称呼,常见于爱情当中,可友情中是不是也存在“第三者”呢?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友情里遭遇的烦恼各式各样,其中很多都是因为友人的"移情别恋"而引起了"争风吃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友情,需要一个人听我们说话,陪我们做事,伴我们成长,见证我们的快乐,承担我们的烦恼的人。在这种动态平衡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不一般的"占有"倾向,似乎每一份友情都必须对自己负责。所以案例中所述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

 

2、搞清楚小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一,是由于小枚混淆了爱情与友情的基础。爱情的基础是爱,包含“性”的成分,而友情的基础是“信赖”,源于彼此双方的“志趣相投、阅历相似”。换句话说,包含着“性”的“爱”是具有很强的占有欲和自私性的,它不具有分享的特点,而源于彼此双方的志趣相投、阅历相似的“信赖”是可以双方或多方共享的。因此友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

第二,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过程中,交往的双方或多方由于处于不同的位置,受到不同的关注,而导致他们之间出现带有一定嫉妒色彩的排他性。特别是友情已形成并习惯化后,新人的加入会打破原来的平衡,受忽视的一方最容易产生愤怒、悲伤、痛苦、失落、嫉妒等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都是自然反应。所以小枚的情感体验及反应完全合情合理,但是小枚没有搞清楚导致她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本原因,错误地认为友情中的第三者与爱情中的第三者一样,忽视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3、分析有哪些方法处理此类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差别,明确“友情”的内涵及特点,有针对性处理好友情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水平;

第二,换位思考。由于友情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将来小枚自己也会像萌萌那样结交其他的好朋友,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好朋友。再说萌萌并没有走出小枚的友情世界,只是她的友情世界要升级扩容了,有新鲜人进来了。在友情的交往中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之分,为了生存与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所以小枚要正确对待萌萌与林达的交往问题。

第三,扩大交往对象,多交好朋友。案例中的小枚之所有出现此类情况还与她自己的交往面过窄有很大关系,在小枚的友情世界里,萌萌是最大的一部分,除了萌萌,她就没有别的朋友了,对萌萌形成了过度的依赖。一旦萌萌对她的关注稍稍减少,她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到被人忽略了,情绪体验消极而痛苦。要避免出现此类情况最好的策略就是扩大交往对象,多交好朋友。

                                 (院心理咨询室老师:宋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