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大学生校外租房已屡见不鲜,但随着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出现了一种新的同居方式——心灵同居。所谓“心灵同居”是指网络虚拟同居,即两个没见过面的网友,根据网上提供的资料相处、恋爱、同居。这种虚拟的网络同居被披上“心灵同居”的外衣,在高校中日渐风行。
案例二:小彬是大三的学生,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上网。只要一上网,心情就特别地好,即使关上电脑,网上的游戏仍在头脑中继续。他每天在电脑屏幕前度过八、九个小时,有时会更长。为了与网友聊天,他的作息时间整个颠倒过来,白天呼呼大睡,晚上一醒来就想上网。除了上网,他对其它事情都没兴趣。现在他的身体逐渐消瘦,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
案例三:何某,某大一学生,在网吧里连续玩了14天的电脑游戏。他在这段时间里,饿了就吃点方便面,累了就到网吧的钢丝床上躺一会儿。当几位同学出现在他身旁叫他的名字时,他才恍恍惚惚地意识到自己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至于自己是什么时候到网吧就记不得了。他的精神和身体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生活方式是当今网络文化的产物。在案例一中,因为网络具有平等性、匿名性等大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特性,切合现代社会感情表达方式的需求,所以应运而生了这种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为“后现代情感”的感情。大学生出现此类情感与学生交往面狭窄、对周围人不信任有关。过分依赖网络虚拟文化容易扭曲人格,导致非理性网络生活方式。网络成瘾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等,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理 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
网络成瘾的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并且非上网不可,这样就迫使上网者不断延长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过长,轻者导致“网络综合征”,出现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视力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失眠、心情抑郁等身心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像练气功一样出现“走火入魔”而导致精神异常。
要诊断一个人患有网络成瘾症,他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7种症状中的3种以上:
(1)耐受性增强,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
(2)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几小时或几天)不上网,就会变得明显焦躁不安,不可抑制的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做错了事情,甚至做梦也是因特网。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因特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码下载大量文件等。
(6)上网使其正常的社交、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给大学生朋友的建议:
1、要明确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工作、获取学习知识还是为了娱乐、调节生活?每次用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2、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者释放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愁更愁。当你在N个小时后下网时,问题仍然在那儿,“逃过一时,逃不过一世”。更重要的是你的上网行为已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强化。根据巴甫洛夫的理论,当你有几次靠上网忘掉烦恼的经历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听到解调器的声音就会兴奋不已。
3、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看一看你列在纸上的任务,用一分钟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上网时间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