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邵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百科>趣味心理

趣味心理

习得性无助效应

来源:    作者:邵阳学院心理健康中心   时间:2017年11月25日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将军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吃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之后,他急奏皇上,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皇上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拿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字还是原来的字,仅改变了一下顺序,顿时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成了英雄的百折不挠。为什么“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呢?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底部是金属的笼子里,然后给笼子底部通入低电流,使小白鼠受到不会致命,但会引起相当痛楚的电击。如果将笼子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遭到电击往外跑时,就会被玻璃板挡回来。重复给笼子底部通电,使小白鼠在一次又一次企图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板的阻挡。最终,小白鼠学会了屈服,它匍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这个时候,即使我们将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并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笼子门处伸向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多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常常变得悲观绝望,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
   有人可能认为,人和小白鼠不一样,人如果看到有获救的希望,不会连试都不试就放弃,这个结论在类似刚才那个实验的情况下大概是成立的。但是换一种情况,很多人的表现却和小白鼠有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其实就是“习得性无助”。
  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其实玻璃板不是挡在笼子门口,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但是,人终究是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历史上,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轻言放弃,决不会被挫折击倒,失败对他们而言,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这样的人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从而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智慧。他们不是“屡战屡败”的愚人,而是“屡败屡战”的斗士。
     命运之神或许可以像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着我们,但是人却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样活着。人可以思考,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通过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这是人性光辉的地方,也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有这样的价值,“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含义才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千万不要使自己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