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邵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百科>心理文库

心理文库

“神经魔术”新科学

来源:    作者:邵阳学院心理健康中心   时间:2018年05月03日

   魔术师能熟练地操纵人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关键的保密动作上转移开。学习这些魔术手段,神经科学家有望设计出更巧妙的实验,利用视错觉和认知错觉来揭示注意力和意识的神经机制。

   法国艺术家以赛亚· 勒维安特(Isia Léviant)的画作《谜》常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盯着图片中的圆心时,仿佛画中的同心圆环中有物质在流动。这种错觉起源于意识还是眼睛?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直到本文作者及其同事发现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眼部发生了微跳视(microsaccade)——眼球在凝视时发生的无意识微小运动。要想把魔术造成的错觉用作神经科学研究的实验工具,就要先了解眼睛和意识所起的不同作用。

汤普森的小魔术很好地阐明了舞台魔术的本质。魔术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塑造注意力和意识的艺术家,能够随心所欲地操纵人们注意力的焦点和强度。对于人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也要了如指掌,并随时掌控。为此,魔术师会综合运用一些迷惑手段,包括利用人的视错觉(例如余像)、烟雾或镜子造成光错觉、特技(爆炸、模拟枪击、高度同步化的灯光控制)、熟练的手法,以及秘密装置和机关等等。

   不过,对于一个魔术师来说,让人们产生认知错觉的能力或许才是他的终极法宝。和视错觉类似,认知错觉蒙蔽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然而,与视错觉不同的是,认知错觉从本质上来说并非由感官造成的。换句话说,认知错觉涉及人脑的高级功能,比如注意力、记忆力和因果推理能力。有了这些手段和工具,一个老练的魔术师在舞台上就能够得心应手,让看起来完全违反物理规律的现象上演,让观众们觉得,唯一的解释就是——魔力!

   神经科学家现在也开始利用魔术师的手段来操纵人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当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跟魔术师们截然不同。神经科学家是为了探索人类认知功能的大脑和神经基础,而魔术师主要是为了利用人们认知能力的弱点。不过,魔术师们几个世纪以来所创造的这些舞台技巧方法,也能成为神经科学家手中灵敏而有力的“探针”,能够补充甚至拓展现有的神经科学实验手段。

   通过研究魔术本身,神经科学家渐渐熟悉了魔术的技巧和方法,有的研究甚至第一次揭示了某些魔术方法如何在人们头脑中造成不可思议的印象。迄今为止,对魔术的研究再次验证了人们从早期实验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一些关于认知和注意力的知识。也许有人认为这么做是徒劳的——何必换个花样去重复验证大家都已熟知的理论呢?但是批评者们忽略了这些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通过对魔术技巧的研究,神经科学家可以更深入了解,并更有针对性地运用他们自己的研究方法。我们相信,如果科学家早一些开始对这些魔术师凭直觉就能运用的知识进行研究,认知科学的进展会比现在更为迅猛。就算到现在,魔术师们还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技巧,神经科学家还没能用上它们。

   学习和利用这些魔术手段,神经科学家有望设计出更巧妙的实验,创造出更有效的视错觉和认知错觉,来揭示注意力和意识的神经机制。这些技巧不仅使认知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更为巧妙和精准,还可以为一些患有特定认知障碍[如脑外伤性注意力缺陷、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DH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等]的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魔术手段,帮助患者抑制造成混乱和迷惑的干扰,从而专注于治疗的关键部分。

   魔术师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关键的保密动作上转移开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误导。用魔术的行话来说,这种误导就是要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方法”转移到“结果”上,而“ 方法”才是隐藏在“结果”背后的秘密。我们借用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的术语,把误导分为“显性”和“隐性”。魔术师把观众的视线从他的方法上引开,多半只是很简单地让观众去看某些特定的目标,这种误导就是“显性”的。当汤普森介绍那位迷人的女助手时,他确信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了。相对来说,“隐性”的误导是一种更微妙的技巧,魔术师同样会把观众的注意力或怀疑的焦点从他的方法上引开,但不一定引开观众的视线。在隐性误导的影响下,观众往往对眼前的魔术方法视而不见。

   认知神经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隐性误导。一种叫做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它是指观察者面对存在多样事物的情景时,无法注意到情景中的某些事物与此前的有所不同。这种变化既可能是可预期的,也可能是不可预期的。它的主要特征是,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直接进行比较,否则在任何时刻观察整个场景,这种变化都不会被发现。

   许多研究表明,不一定是很微小的变化才会引起变化盲视。一些较大的变化如果在眨眼、快速扫视、场景闪烁等视觉短暂中断时发生,也一样不会被注意到。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的心理学家兼魔术师里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所表演的“变色扑克牌戏法”就是绝佳的例子(在线视频链接http://www.sciam.com.cn)。看过那段视频,你不得不承认,怀斯曼的确证明了,观众并没有注意到镜头挪开时发生的颜色变化。需要一提的是,这段视频虽然名字叫变色扑克牌戏法,但实际上并没有使用任何魔术手法。

   还有一种隐性误导叫做无意盲视(unattentional blindness), 它与变化盲视不同,并不需要人们把现在的场景与记忆中的场景进行比较。无意盲视是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视而不见。心理学家丹尼尔·J·西蒙斯(Daniel J. Simons)设计了一个无意盲视现象的经典例子:他和同在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弗·F·沙布里艾(Christopher F. Chabris), 要求受试者只为某个三人篮球队队员间的传球计数,而忽略其他球队队员间的传球。当这些受试者专心数数的时候,半数受试者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人走过球场(这个“大猩猩”甚至在场中央停了一会儿拍他的胸脯)。造成这种“盲视”,不需要突然中断视线,也不需要分散观察者的注意力。有意思的是,许多受试者虽然直接看着“大猩猩”,却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

   阿波罗·罗宾斯(上图右)常常标榜自己是个职业扒手。他给我们示范如何误导“目标”朝某个方向看而不注意自己的贵重物品。罗宾斯借助身体接触、侵犯“目标”的私人空间以及误导性的眼神等手段来达到目的,例如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块腕表从一个人手上取下来。

魔术中的视错觉

   并非所有魔术都在认知水平起作用。利用视觉系统的特点,运用相应的道具也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这其中有: 弯曲的勺子:魔术师晃动一把勺子让勺柄看起来好像是柔软的。

原理:视皮层里有些神经元对移动的影像和线条末端的影像都很敏感,但它们对振动影像的反应不同于其他视觉神经元。结果就是,神经系统对振动物体的末端和中段的反应有差异,坚硬的物体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就好像中间变柔软了。

视觉残留:魔术师已经把物体从视野中移除,但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看起来好像物体还在那里。

原理:当刺激撤除后,由于神经后放电会导致产生大约100毫秒的余像。

杰里·安德勒斯(Jerry Andrus)的三维空间扭曲:观众先盯着一个旋转的碟子看一段时间,这个碟子有三个区域会发生扩张和收缩的运动。再让观众看静止物体时,他们会感觉静止物体也在扩张和收缩。

原理:神经元分别适应了视野中三个区域产生的运动影像。

 

 

案例分析 

案例一

近几天,和朋友谈起一件怪事:一个女孩失恋后说,因为男友曾骂她是丑女人,她就要去整容。可实际情况是,男友觉得长相根本无所谓,只是古怪的个性让他生厌,他觉得女友好像个丑陋的巫婆。由此,我想起了美国研究者的一项试验,不禁感慨道:人确实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研究者选了78位受试者,先让他们看一组人脸照片,并按漂亮程度给每幅照片打分,最漂亮的为10分,最难看的为1分。     之后,研究者给受试者一一介绍相片上的人的个性,如诚实、幽默、粗暴等,再让他们重新对照片的美丽程度打分。结果发现,拥有良好个性的人分数提高了。

    以上现象并不匪夷所思,社会心理学的晕轮效应会给你答案。晕轮效应也被称为光环效应,是指如果你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引起他们对你其他特征的忽视。就拿个性来说,好个性就像太阳散发出的光环,这时,你会在光环的影响下,觉得太阳变得特别美丽。你越是对其个性表示赞赏,光环就越多,即使他五官有点缺陷,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所做的一个试验也诠释了这个理论。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美丽的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象出一个形象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当然,好的个性可能源于天生。据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者称,有些人天生开朗热情是因为体内有种开朗基因,这会让人感到他们友好和善、端庄美丽。即便如此,好的个性也可以在后天培养。我认为要培养好的个性,一方面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前要先做做深呼吸,谁都喜欢平心静气的人。另一方面要待人和善,笑对他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有利于培养好的个性。

案例二

一些优秀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2007-03-14

网站相关/青春之歌--追记勇救落水少年牺牲的大学生李春华.htm">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本市优秀大学生患心理综合症的人数已占不低的比例。 

    1 

   一位女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是学习尖子,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读研,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厚望。即将毕业时,开始找工作的她却几次碰壁,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后来,她竟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黄同学是语文课代表,写的作文优美流畅,经常作为范文在全班阅读。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后来与一名男生谈起了恋爱,也许由于爱情的激励,她的成绩并没有下滑。但有一天,当她看到自己的男朋友与另外一名女生在一起时,彻底崩溃了,留下一封遗书后便割腕自尽。 

  

 3 

   陈同学曾是班长,是班上大小活动的积极分子,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一路领先,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老师每次在班上列举表扬的例子,他都是名列其中。然而一次外语考试,他却从以往的第 1 名掉到了第 10 名,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也很少再主动提出搞一些文娱活动。后来经医院诊断,他患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如何让优秀生心理坚强,知心家庭教育培训中心郭涵业说,教师对优秀生的夸赞应适可而止,过多夸赞在某种程度增加了优秀生的心理压力。优秀生在学校里总与荣誉有缘,习惯了别人的夸赞,所以一旦遇到挫折,或处于被遗忘的状况,就难以承受。另外,一些学校仍将“成绩好”、“听话”作为三好生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优秀生中绝大部分是小学当到大学的“老干部”,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班干部应该轮流当,不应该让优秀生“垄断”,以加强他们的挫折教育,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 

   优秀学生的心理疾病与家长也不无关系,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常常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相比较,一旦孩子在学校考试有些失误,家长就会责问他们怎么回事,而不是从心理上给予鼓励,这就给本身就十分好强的优秀生们增加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

   有关心理专家认为,如果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孩子心理上有什么波动,应该是可以察觉的,这样便可以在苗子阶段避免有些悲剧的发生。家长切忌用“你怎么掉队了,为什么这次没得到奖学金”等这样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应适当避开这样的话题,与他们进行一些深谈。 

   优秀生大多过分追求完美,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校学习都一帆风顺,在家又备受宠爱,遇到一点挫折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优秀生在谈恋爱时与对方山盟海誓,可一旦恋情失败,就患得患失,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有关专家分析,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优秀生的心病很大程度上还是他个人成长经历、个性积淀的结果。建议优秀生如果在心理上遇到了“心结”,可以与自己最信任的人倾诉,把自己想说的话推心置腹地一吐为快,或向有此经历的同龄人咨询,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案例三

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校园暴力

  极端案例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专家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减压无术

  极端案例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专家分析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性的迷惑

  极端案例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专家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四

 

■性的迷惑

    极端案例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专家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五

    ■抑郁情绪

    极端案例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专家分析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案例七

    ■自杀倾向

    极端案例

    今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专家分析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案例八

 

李某,女生,19岁,某重点综合大学社会科学专业学生   病史:自幼学习上进,记忆力较强,深受老师的器重,每逢市里的一些学科竞赛,学校都推荐她参加,这对她的精神压力很大,她本人对数学兴趣不浓,但是教师仍然很看中她,自己认为这是一种荣誉,是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器重,也不好违抗。考前一夜没睡,在考场上脑子很乱,原来复习过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急得浑身出汗,心慌意乱,勉强交了试卷,考试成绩失败。从此以后出现了睡眠障碍。                                                                考上大学以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在中学学习时数学就不是强项,对数学不感兴趣,因而报考了社会科学专业,没想到这个系也要学习数理统计,数学和统计学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都要学,这就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到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就紧张焦虑,还伴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分析:

该例是以考试焦虑为中心的心理障碍,伴有睡眠障碍,主要是由于心理负担太重,使她的情绪一直不能平静,反而更影响了复习的效果。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便进行了帮助和指导。1、首先从认知入手。消除对考试的不必要顾虑,通过谈话、回忆、分析,寻找致病的根源,过去的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好,考前也无畏惧心理,虽然数学成绩较差,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数学应加强平时的复习和练习,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退一步讲,万一没考好也不必惧怕,补考及格同样升班毕业。2、改善睡眠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神经功能的紊乱,有助于睡眠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放松情绪,在考前不要人为的增加紧张。3、帮助其分析自己个性中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心理测查,进一步了解自己在个性特征的强项和弱项,有意识地克服敏感多疑,顾虑重重、情绪不稳定等弱点,培养和训练豁达大度的个性。4、在心理治疗中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失眠严重辅以药物治疗。经过长达一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该生睡眠有改善,对考试的紧张焦虑明显减弱,考试焦虑的心

理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案例九

四年前,我从一个偏僻的县城考入这所大学,成为远近皆知的状元。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里人一直都不支持我读高中,可没想到,我最终还能考上大学,他们咬着牙借钱供我上了大学。

     我家住在离县城还有好几里地的农村,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早已结婚生子,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有这样的经济状况,一踏进大学校门,我就意识到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第一天,我特别紧张,因为我身上带的钱除了学费就只剩下借来的几百块钱,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些是否够我交齐书本费。

     入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打工的机会。每周我来回坐两个小时的车去给一个初中女孩补习数学,每次赚15元,这样,我一周的生活费就有保证了。

     其实,在大学里,最困扰我的还不是经济上的窘困,而是自卑与茫然。初到大学,我不会使电话,拨通号码后,不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表示接通,什么样的声音是占线。有的时候,听到宿舍的女友们在谈论哪个明星、哪个品牌时,我就感觉到自己的多余。

     走在校园里,我常常低着头,感觉自己很像一只灰秃秃的鸭子。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排满,做家教、学习,不让自己有太多思考的时间。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惟一能感到自豪的就是我的成绩,每次考试我都名列前茅。

     我的成绩虽然好,但我特别羡慕室友们的生活。她们可以在没课的时候去逛街,傍晚和男朋友看电影……而我的生活中却只有枯燥的课本和奔波的打工。我常常感觉到,我在大学里是这样的身不由己。

     很快大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就到了。当时校园里流行一种说法:上了一回大学,要是没谈过恋爱、没补过考、没逃过课,就不算完整的大学生活。照这个标准,我充其量也只能算半个大学生。到了复习阶段,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脑子整天都乱哄哄的。也许是冬天来回跑得太累了,也许是自己的心情太烦了,反正脑子里总转悠着关于半个大学生的那几句话。就在考一门我学得还不错的专业课时,我竟然异常紧张,手抖得几乎无法答题,总想上厕所。可在去了两趟厕所后,我的状态依然没有缓解。结果考试时间还没结束,我就走出了考场。

     后果当然可想而知,挂科!可挂科补考是要交钱的!我又得去筹这笔钱。现在,我特别后悔,自己却又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会犯这样的毛病。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又会有更多的担心:现在我就这样,将来等到谈恋爱的时候会不会受影响?找工作会不会受影响?那我的一生岂不是完了?

     那个寒假,我像以往的假期一样,等到快过年才回家。不是我不愿意回家,而是每次回去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姐姐,她嫁的男人好吃懒做。见面我都得听她那一肚子苦水,而姐姐的结束语每次都是千篇一律的:以后我和孩子可就靠你啦!哥哥嫂子也总暗示我:以后你侄子就靠你啦!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奋发考研。我成绩不错,当然也想试试,但一想到家境的窘困,我知道这一次我是不得不真的放弃了。

     现在,我已经听不进课了。本来,上次挂科后我就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但一上课我就紧张,越想听清越听不清,越听不清我就越着急,常常一堂课下来,我急得满头大汗,但老师讲的东西却一个字都记不得……

 

专家 评论

你不过是精神上的贫困生

-曲伟杰

     从父母期望和竞争取胜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常被称为精英或骄子。从社会角色与责任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又被称为延缓支付的一代。人应当从18岁就开始回报父母与社会,上大学只是为了回报得更多更好,这就叫延缓支付。延缓支付意味着利息的增加,加倍苦学才是大学生的英雄本色。遗憾的是,精英与骄子们居然会有人如此认真地对待这样的话:上了一把大学,要是没谈过恋爱、没补过考、没逃过课,就不算完整的大学生活。如果大学生活真的如此完整,那么精英与骄子就不是在延缓支付,根本就是彻底赖账。这种丑恶的理念从何而生呢?明确的回答是——丑恶的根源是贫困。

     说到贫困,人们往往会对号入座,想到家乡的偏僻,想到家境的困窘,想到父老乡亲的无知等等。这么想你就跑题了。你想到的只是物质的不富有,这怎么能叫贫困呢?

     什么样的贫困产生丑恶?精神财富的匮乏!

     由此想到朱光潜先生的深刻见解——“充实而有光辉谓之美。反过来说,空虚而多阴损谓之丑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精神上的贫困生呢?

     首先,必有家庭教育的失策。我不认为哪朝哪代的家长对孩子的爱会略胜当代父母一筹,但从千百个咨询案例中我却看到当代家庭教育中最致命的缺陷是:物质上不分青红皂白地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甚至沿街乞讨也供孩子上大学;但在精神上却没教会孩子品味幸福,感受恩情,自强不息,涌泉相报。

     第二,学校教育心口不一,会上说的、墙上写的都是素质、道德、爱,但在考核学生时却是认分不认人。这就使精英和骄子们错觉频生,仿佛卷上那几分、证上那几个字和工资单上那几个数就能印证他们的豪迈和伟大。殊不知离开了精神的富有,上面这些只能使人愈加苍白而贫穷。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往往误以为自己还是什么青春期,把学习生活、交往处世上的过错一股脑推给家长和学校了之。事实上,大学生是成年人,精英与骄子的真正含义是认真选择生命的理念、全然担当命运的责任。

    美好的根源在于精神上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