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邵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百科>心理知识

心理知识

正视大学生自杀 珍爱每一个生命

来源:    作者:邵阳学院心理健康中心   时间:2017年11月24日

今年10月10日是第十六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事件,往往引起社会舆论喧哗,而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降低大学生自杀率默默地努力着。

大学生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大学生自杀事件历来备受关注。人们在惋惜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的同时,常常质问:为什么一个鲜活的生命会在大学校园里消失,学校该担当何种责任?记者从不久前参加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参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座谈研讨会上感受到,我们的学校、教师为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殚精竭虑。


中国大学生自杀率 大大低于社会人群

随着舆论的开放,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似乎给人们一种印象――大学生自杀现象越来越多。2007年5月23日某报报道:“近几年,自杀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媒体报道的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三,每年因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自杀已成为中国全国人口第5位、15至34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美国大学生自杀率达十万分之七点五。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低于十万分之一。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低于整个社会人群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自杀原因有很多,并不是如一般人们最后看到的某一事件所导致,每个个案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根源在于长期的负性累积,最后因无法承受才采取自杀行为。人们看到的自杀前的原因如经济问题、情感问题等可能只是导火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费立鹏分析认为,自杀不是因为某一个条件,而是多种因素所导致,包括生活事件、人际冲突、经济窘迫、学习成绩差等。此外也与个人人格特点有关,如处理问题不灵活、耐受力差等。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所受家庭教育有关,长期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产生的严重心理障碍在进入大学之后爆发出来。某高校不久前发生一起危机事件,一个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大学,其父亲逼迫他六年反复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又逼迫他多年报考研究生,入学后这个学生的精神问题显现出来。可见,如果只将大学生自杀或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大学的工作不够客观,也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如何做到大学生低自杀率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各高校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构建科学、多元、立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清华大学构建了“三支队伍紧密结合,三个层次开展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等三支队伍紧密结合,从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三个层面开展工作。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

课堂一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各高校开设了不同侧重点的心理健康课程。北京化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基本完成了通识选修课、实践选修课、高端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架构,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短片赏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训练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心理自助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由于这些课程切合学生实际,非常受学生欢迎,许多学校这类选修课常常爆满。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14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当前,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有所淡漠,缺乏人际交往平台,容易因孤独感和缺乏集体归属感而产生心理问题,在产生心理问题时也往往不主动求助。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之外,还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机会。中国人民大学基本上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讲座”,如心理健康大课堂,心理电影赏析(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这种朋辈互助的形式非常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认真研究不同年级学生因课程侧重、学年目标等差异引起的心理压力变化,调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探索和总结具有鲜明年级特色的心理辅导主题,形成“大一启程篇”、“大二加速篇”、“大三缓冲篇”和“大四冲刺篇”为主要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年规划,指导班级开展四年健康成长规划活动。清华大学也针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实行心理危机重点排查,每年对新生中考试第一次不及格的、大二、大三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大四不能正常毕业、长期不能就业的、研究生中学业困难和性格孤僻等学生进行危机排查,实现主动预防危机。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两个重点就是预防重度心理疾病和防止心因性恶性事故。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介绍说,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危机预防干预和心理教育融为一体的五级工作体系,即由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和学生个体组成。学校一级有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组成。院系一级由院系领导、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院系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心理部长组成。班级一级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组成。宿舍一级由宿舍长和热心此项工作的宿舍成员组成。第五级为学生个体。五级机制从纵向来看,既是危机预防和心理教育的途径,由学校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可以向院系、班级、宿舍、学生个体贯彻实施,覆盖了各个群体和每个学生个体,又形成了从学生个体、宿舍、班级到学校的危机快速反应通道,有利于心理危机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干预。

现在各高校每年新生入学要做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动约访,提供必要的关怀和危机干预。许多学校在新生入校、考试后、毕业生就业前、春冬心理疾病易发季、校内外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校园危机事件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如何将大学生自杀率降得更低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有了大幅度增加。2006年达到1800万。大学在校生人数在扩大,但大学生群体并没有比社会其他群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自杀率低于社会人群。这归功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尽管如此,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仍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作,在提高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把自杀率降得更低。

专家们希望全国各高校能正确看待和认识学生自杀问题,积极提供本校发生的危机事件,由专家依托相关学科开展实证研究,对已发生的自杀事件等危机个案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共性规律及个性特征,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工作重点和薄弱点,掌握工作的突破点,以便学校主动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500到2000,而我国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尚难达到这一比例。心理咨询工作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在存在着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均衡的问题,在有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列不进来,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心理健康教师承担了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多重工作,压力很大。

当大学出现学生自杀事件时,常有媒体赶去报道,但多为告知式的简单描述,很少去探究深层次原因。这种浅层次的报道多了只会给社会造成一个以偏概全的局部真实的整体假象――大学生有问题,大学有问题。而媒体在拷问大学的责任时却忽略了自己的责任,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报道,给了某个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年轻而脆弱的心灵以不良暗示和感染。

我们应该正视,自杀是一种生命现象,只要这种现象存在就难以避免它在高校中出现,重要的是尽可能将它降到最低限度。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说:“不能因为危机概率始终存在就可以放松工作。每一个学生生命的逝去,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学校和国家都是非常大的损失。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危机就可能化解。基础工作做好了,就可以降低变成危机的可能性。珍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是大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