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逐渐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在分配制度转轨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加之社会各种不当因素的干扰,引发了许多大学生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与未来的自我发展,而且也干扰了高校的政党教学秩序,对高校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康的择业心态。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
在咨询过程中关于择业方面的以大四、大三学生居多,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看出他们在择业方面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较普遍,对他们各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我感觉有必要把它整理出来,向大家做个汇报,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所存在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择业的期望值过高
择业的期望值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条件。在咨询中,发现很多人对择业都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又怕自己的愿望实现不了,因此感觉很担心、焦虑。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去往大城市、大机关、涉上单位,有的为了追求高薪高待遇甚至不惜放弃专业。妹子 些中小城市、连远地区和农村大家都不想去。这种择业的高期望值反映了大学生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与一心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有关。在个体进行社会定位时,必须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因素,经过综合,形成自己对择业支向的大致结论。(咨询案例、专业为工科,但认为工厂企业效益不好,不想进工厂,想进机关搞文秘工作,但又感觉自己的专业与性格特点不适合,不知该怎么办?)
(二)择业性焦虑
择业性焦虑是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因素引发的对个体就业前景无把握的一种内心不良的状诚,而对人生重大转折的就业,不少大学生因心理素质不良,工作单位迟迟未落实,竞争激烈等原因引发出择业性焦虑,这类焦虑轻则使学生感到心烦意乱,重则干扰不少学生毕业前夕的学习,择业性焦虑主要有:
1.社会适应性焦虑。这类学生面对即将进行社会,心中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处理与他人特别是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不知怎样安排个人的生活,并且总担心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不能胜任新的工作,随着毕业离校的临近,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感,严重的甚至引发失眠、神经衰弱等。社会适应性焦虑一般与学生?能力不强或专业技能训练不佳有关。(案例:某独生子,从小依靠父母,上大学在本市,临毕业感到昏耳鸣,原来对毕业后怎样同陌生人打交道的问题困扰。)
2.由就业单位不确定引发的焦虑。一是我到单位后,在等待中担心中途出问题而心中惴惴不安。一是迟迟找不到单位,只好等待分回原地安排,这些学生往往心急如焚,其焦虑心态是显而易见的。
3.由择业与毕业前夕学习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焦虑。花时间找工作与完成毕业前一些学科的考试及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着时间与精力分配的矛盾。找工作的时间多了,怕完成孙了毕业论文,不毕业;而花时间在做论文上,又怕找不到好工作。处于这种两难境地对一些大学生就引发了他们的焦虑。
(三)超前择业心态十分突出
超前择业心态是指大学生因担心就业单位问题而过早地从事与择业有关的活动的心理状态。大三就开始找单位,大一、大二就作准备。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技巧的指导
通过就业技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明白如何利用择业的自主权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
1.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包括国家计划分配的方案、、人才交流中心、报刊招聘广告等。
2.学会“取已之长,避已之短”的就业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最佳境界,应是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潜质,专长和爱好的和谐统一。
3.克服各种择业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心理,主要指面对竞争,自己能否如愿以偿;在国家需要、个人总?、专业发展、工作环境诸多矛盾中如何抉择等。急躁心理、骄傲心理、自身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等。
4.学会自我推销。
(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教育
1.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对就业的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真正含义,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责、权、利及义务。
2.就业思想教育。首先,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其以、帮助毕业生树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再次,帮助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
1.注重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2.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3.引导大学生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