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中,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涌入,中国本土的封建思想残余还顽固地存在。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曾有过“短暂的春天”,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以变形为题材的作品,如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半生缘》,郁达夫的《沉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曹禺的《雷雨》等。变形母题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1]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品对人物生存境遇、道德境界和精神文化心理状态多层次的表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的普遍境遇,是知识分子以特殊视角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审视与思考。①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变形人物变形人物大致分为三类:半觉醒者、未觉醒者和麻木无觉的“旁观者”。人在处于被压迫的不自由状态时必然会有改变这种状态的意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为何不自由,所以这里的“觉醒”并不是指“意识到要争取自由”,而是指“开始认识到不自由的原因”。半觉醒者与未觉醒者这两类变形现象在具体表现上有明显不同。前者
(本文共计10页)......[继续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