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邵阳学院校友会! 今天是:2017-12-2 星期六

你的位置:首页 >> 校友工作>

师恩常怀暖心头
2021-09-15 校友工作 邵阳学院校友联络办公室
  
 

我是1978级邵阳师专的学生,19789月入学,19817月毕业离校。岁月飞逝,四十年过去,但老师们的教诲,仍历历在目,每每回想,常常温暖心怀。

1969年,正是文革时期,我从武冈县秦桥公社的太平寺农业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去读高中,更不用说去读大学了。那时我常常幻想,如果我以后能读大学的话,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1977年,令人惊喜地消息,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而后1978年我参加高考,考上了邵阳师专,在中文科学习。这是一所正式的全日制大学啊,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所以我非常珍惜当时那难得的学习机会。

那时我家里的经济非常困难,第一学期,我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作品,古文多,难字多。由于没有字典,不认识的字,我就经常去问老师。当时是张玉玲老师教古代文学,我经常找他问字。一次,我在校园的路上碰到他,请教他慭慭然”的“慭”字的读音和意义。我很佩服张老师,他不仅记忆力好,而且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他不仅告诉我“慭”字的读音和意义,而且说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文章里哪一段有这个字。

开课后不久,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可是同学们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校就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开设了英语课的慢班和快班补习班。因为我是连英语的24个字母都不认识,所以我参加了慢班的补习。在慢班学习一段时间后,我才能跟上班级的英语课学习。由于是在慢班学习一段时间后我才去班级上的英语课,因此我得把前段没学习的内容和作业补上。只记得上英语课的老师姓王,后来听说王老师调到省城长沙的某大学去了,因此很遗憾我至今也不记得老师的名字。那时,我常常把补上的作业,利用休息时间交到王老师在学校的家里去批改,每次,王老师都非常认真的给我批改作业,并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错题,使我很为感动。

当时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难免会有些失落。教政治的刘爱文老师了解情况后,有次上课时,他在黑板上写下“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意思是说:梅花无论是栽种在普通老百姓的竹篱茅舍旁边,还是栽种在富贵人家的玉堂琼榭旁边,都会开放出艳丽的花朵。用古往今来的各种故事,开导大家,我们大学生无论是在专科学校,还是在本科学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都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刘老师的这番话当时对我的启发和鼓励很大,至今记忆犹新。由于不知道这几句诗的出处,课后,我请教他。刘老师后来把这几句诗的出处及全诗写在一张纸上交给了我,那是宋代诗人郑域《昭君怨·梅花》词中的诗句。我非常感激,也一直令我难以忘怀。

毕业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学校如今已成为一不但能培养本科生,而且能培养硕士生的综合性本科学校。早年在李子园校区那三年的学习岁月,老师们的种种教诲恩德,至今音犹在耳,时时鼓励鞭策着我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于光荣:法学硕士,教授,湖南武冈县人。邵阳学院文学院(原邵阳师专中文科)1978级学生,现任上海校友会会长。1985年广西师大古代文学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后在邵阳师专中文科教学,2006年评为教授。2015年退休后在上海从事律师工作,2018年入选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2019年选入上海市第一批涉外法律人才库

 


Copyright ? 2017-2020 邵阳学院校友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739-5305101 地址: 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一办公楼409、411办公室

学院微信
邵阳学院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校友之家小程序
邵阳学院校友之家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