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湖南省西南的邵阳,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楚文化与梅山文化相得益彰,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邵阳学院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湘西南大地上闪耀。
但湖南经济欠发达,邵阳又是该省经济较落后的地市。在“工科为主打,文科为两翼”的境况下,作为当地仅有的一所综合性高校的重要系部--邵阳学院中文系,五十多年来,她筚路蓝缕,凭借着深厚的积淀,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邵阳学院作为一所二本院校,没有名牌大学的品牌优势,但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苦练内功,自强不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中文系主管业务的副主任龙钢华教授表示,他们一直信奉的是“以实力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办学理念。
尝试--管理提升,制度先行
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本科导师制
“叮铃铃……”,下课铃声一打响,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马万辉就步履匆匆地离开了教室。因为在中文系办公室,一位大三的学生正等着自己的“本科生导师”。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你比较适合考研……”,马万辉书记轻车熟路地解决了困扰该学生的一些问题。半小时后,这位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便满意而归。
据悉,该系1300多名学生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每名导师指导每个年级5-8名学生,针对大学的四个阶段,因时制宜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品德、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
大一,指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大二,帮助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计划,督促其通过必要的等级考试;大三,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寻求最佳职业发展途径;大四,指导学生做好研究生、公务员等应考准备,同时,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广开就业门路,促进毕业生有效就业。
中文系主任华玉明教授介绍,2005年,该系先在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个专业实行本科学生导师制。2006年,在广大师生的强烈要求下,该制度向全系四个专业推广。
“导师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引路作用,我们比以前更有方向感,衷心感谢这些良师益友。”一位06年毕业在广州工作的学子,在毕业感言中如此写道。
社会各界也对该制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11年6月,《邵阳学院中文系教师党员导师制:以人为本,助推全面发展》获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
和本科导师制一起,早自习督导制、就业问责制、课程小论文制、研究型选修课制、人才培养的十大工程制及学术沙龙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释放学风建设正能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据悉,中文系的科研实力也比较雄厚,并且在省内外甚至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中文系近年承担了6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龙钢华教授就主持了国内第一个华文微型小说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合研究”。2011年10月11日,他应邀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文学形象研究的理论突破--冰山型人物与微型小说”的学术演讲,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并获得“华文微型小说理论奖”。同时,中文系还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在专业权威期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0多个。
2013年,该系54多名学生考上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而且,该系每年都有班级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出现了大学四级英语一次过级率88%的班级和考研录取率达28.5%的班级。近五年来,该系每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践行--育人为本,能力为重
新闻实践,老师奔赴广东,联系的单位是权威媒体;教学实习,系里积极协商,选择学校的是重点中学……
5月的邵阳,晨曦的阳光,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空气中流淌着花香。教室里,操场上,阳台边,过道旁,整个校园书声琅琅。
“大家安静”,10级新闻班的班长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第一批实习是去广东,想去的先到我这里报名……”。
报名表交到系里面后,中文系副教授魏先努博士不免忙碌一番。他既要尊重学生的实习意愿,也要考虑媒体的接受能力,更要依据学生平时表现,“胆子大的,表现好的,有实习经历的,尽量安排他们去广东”。
按照中文系教学规划,每年的5月下旬到11月中旬,新闻专业大三学生要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大实习。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实践平台,“老师通过私人关系,尽量给学生联系好的媒体”,像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广东电视台等。
2009级新闻专业的潘思名,2012年在南方日报实习,“很受那边老师的喜欢”,龙钢华教授介绍说,他大学阶段发表作品42万字,而且实习回来后,只花了4个月,就考上了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时,“和他一起去广东实习的,有很多学生就直接被媒体要了”。
究其原因,这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理念分不开。该系通过学术活动、学术年会、社团活动、专业实习、科研调查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力求从培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向培养具有宽口径 、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同时,该系还反复向学生说明一个道理,高等学校的学历学位只是一张过去的身份名片,经济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以素质为基础的综合能力。
就职于深圳晚报的吕薇坦承,能顺利找到工作,得益于老师平时注重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新闻班还上了汉本的课程”,再加上“十大工程”的培养方式,即四项达标工程和六个一工程。四项达标工程是指普通话过级达标,英语过级达标,计算机过级达标和体育达标;六个一工程是指读一百部名著,背一千篇(首)文章(诗词),写一百篇文章,发表一十篇(首)文章(诗词),写一手好字(含硬笔和软笔),至少参加一个健康有益的社团组织。“这个对我帮助很大”。
“我们的知识储备上去了,能力提高了,非名校的我们,实力并不比名校学生差,”吕薇乐呵呵的告诉记者。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这两个专业,“实习选择的是省级重点中学,”系主任华玉明教授介绍说,如隆回一中、武冈一中等。对外汉语专业2009级的部分同学,更是被安排到长沙理工大学实习。内容为“教留学生中国文化,形成文化习惯,选择文化依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教学”。
2009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尹凤花告诉记者,“开始去的时候,好紧张,毕竟本科学校牌子不响,怕人家瞧不来,”但上课伊始,她就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流利的口语表达,敏捷的思维方式,赢得了师生的交口称赞。“回来的时候舍不得,留学生哭了,我们也哭了。”
感触——服务育人,大爱无疆
掏心窝子的交流,大家庭般的温暖,学生求学“不觉得孤单”
高校扩招后,缺少交流的师生,彼此陌生的同学,上课点到的制度……使得大学容易成为一个“集中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在邵阳学院中文系,这种现象不曾出现。
晚9点半,李子园校区操场上总有一些“守株待兔”同学,一看到来锻炼的中文系老师,就一窝蜂的凑上去,七嘴八舌的问问题。“老师,怎么规划自己的大学!”;“怎样准备好今年的‘挑战杯’大赛决赛?”;“考研要做一些什么规划?”……
“初高中自闭了六年”的杜凯曾经是其中的一员。大学里,龙钢华老师教他怎么去结合实际情况去发展和完善自我;陈丹老师使他明白自身价值所在;袁小辉老师教他怎样将浪漫主义和不是很浪漫的现实生活结合,从而过的比一般人精彩……因此,“我性格转型很大。”
该系今年考上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余进美同学,晚上总喜欢去操场转转。“老师们定时来操场锻炼,我不懂的可以请教”。她还表示,平日里,自己可以去老师家看看书,可以和老师谈谈心,这让异乡求学的她“从不觉得孤单”。
“学生一看到我就跑过来了,”龙钢华教授十分乐意与学生交流。他告诉记者,中文系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本”理念,老师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还要多关心爱护学生。
2010年10月,新闻专业2009级唐亮因胃出血住进了邵阳医专附属医院。午夜时分,该同学病情加重。闻讯后,系党总支书记马万辉和系主任华玉明火速赶到。为方便尽快手术,系主任华玉明教授还要在该医院工作的夫人蒋利群教授第一时间赶到。三小时后医生宣告“手术成功”,他们才离开。对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身患尿毒症的李萌同学,该系负责人把53605元爱心捐款送至病床前……
师生间掏心窝子的交流,班级间大家庭般的温暖,使该系学子倍感温馨。尽管邵阳地处偏远,学校牌子不响,每年入读的新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心怀失落,但“我们力求全体学生能高高兴兴地毕业、就业”,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马万辉如此表示。
如今,杜凯的“毕业汇报相声演出专场”即将盛大开演,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文系收获2银4铜(该校获2银6铜);唐亮在老家岳阳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余进美也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生复试录取阶段,该系发动全系教师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广为联系。2009年,系总支书记马万辉更是专程带着学生到外省联系录取。
该系2005级学生曾懿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被广西师范大学录取。欣喜之余,她还透露了一个小插曲,“老师费了不少心,当时想‘表示’一下,没想到礼没送出去,还挨了顿批”。
“工作了,有时间回学校看看老师,没时间,过年过节发个短信,足够了,”中文系主任华玉明教授表示,师生间不应有庸俗的利益交换关系,我们老师都无私帮助学生,学生要请客,要送红包,都给顶了回去。“现在风气不乐观,但我们尽量出淤泥而不染,保持廉洁的风气,为给学生榜样。”
(潘思名 肖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