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和15日,是邵阳学院2013级新生报到的日子,李子园和七里坪两个校区人潮涌动,好一番热闹景象。
内心强大,独自上学
“我的爸妈对我实行的是‘放养’政策,这次上学就是我自己一个人过来的。”邵阳学院音乐系的大一新生董同学说。记者遇到董同学时,她正好在学校大厅的ATM机前排队。高高的个子,手上拿着初步登记后发放的相关材料,可能还未适应从唐山到邵阳的变化,略显秋热的天,她身上还穿着件小外套。在排队的人群里,她没有太多的茫然,只是略微向带她的学长咨询着学校的点点滴滴,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来自遥远地方的姑娘,第一次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在家里,爸妈已经把准备工作都做足了,行李打包、车票路费什么的都准备好了,没什么不放心的。”尽管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顺利到达大学的董同学很开心。在上学之前她就已经在网上把到学校的路线给查好了,而且早早地加入了学校的新生QQ群,老早就和准校友混了个熟。对于自己一个女生独自出远门,董同学没有一般人的担忧,该知道该了解的都了解了,不会有什么问题的。”9月13日是开学第一天,一到邵阳火车站,董同学就找到了组织,坐着学校在火车站的新生接送车到了学校,一到学校又被系里的学长带领着办理注册登记等手续,尽管是一个人,但也没有丝毫的慌乱。
“她是我这次迎新接过的唯一一个自己来的女生,而且还是那么大老远,我觉得她很强大。”迎接新生的大二学长这么称赞董同学,从昨天到今天我已经接了十来个新生了,除了她还有一位男生是自己过来的,其他基本上都有爸妈陪着。”偶遇老乡,一路随行蓝色的迎新大巴缓缓驶进接新区,各系的接新者热情向前,大声地叫着各系的名字,大三的王婷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个黑发中夹杂着很多白发的老人和一个稚嫩的小女生走下车来,寻找着她的“归属”。王婷得知这个叫向甜的女生是中文系的学生后,一个跨步走到她的面前,一手接过女孩的行李,高兴地与女孩攀谈起来,带着女孩来到了中文系报到区。
“你也是常德石门一中毕业的,真是太巧了”,王婷惊讶地叫起来,有了这层关系,她们俩瞬间情同姐妹般亲密起来。王婷拖着行李来到行李寄存处,行李暂时放在这里,等走完流程再过来取”,她解释道。向甜是2013级中文系新闻班二班的学生,她拿着录取通知袋,背着书包,爷爷在后面跟着,在王婷的指引下一步步地完成报到程序。
核对信息后,向甜拿到了一张邵阳学院2013级新生学校联系卡。王婷继续带领她办理了保险、注册了学籍、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一路上她们用方言交流着,王婷耐心细致地跟她讲着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偶尔还聊聊高中母校的事情。接着到指定地点领取了寝室钥匙,上交了学籍档案,在计财处核对了缴费信息,凭报到单领取了床上用品、餐卡、水卡、军训服。
到达向甜的宿舍后,王婷迅速爬上了床,把床铺得整整齐齐的,在铺床的过程中,她不忘提醒向甜要积极主动跟室友交流,不急着买其他的生活用品等等。这一路下来,王婷的脸上早已挂满了汗珠,她也完成了她今天第一个接新的任务。
六旬老父,千里送子
9月13日,离邵阳学院正式开学还有一天时间,学校里早两天前就陆陆续续地搭建起了迎新的小帐篷,已有不少外地的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校。在邵阳学院音乐系报到处的前坪,记者注意到一位在大热天里穿着外套的中老年人,他注视着帐篷里的熟悉身影,在这陌生的环境里,显得有些拘谨。
走近之后,看到老人身形有些微微的佝偻,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大太阳下穿着外套的他,连抹汗的动作都没有。记者饶有兴趣地跟他攀谈起来。从聊天中得知,老人名叫李永文,今年已经66岁了,是甘肃临夏县的一位地道的庄稼汉子。他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出远门,没出过远门的他却坚持要陪着儿子过来报到,两人这一路坐汽车乘火车在路上花了近三天的时间。由于车票紧张,为了不耽误儿子开学的时间,两人只得买了站票,而从兰州到长沙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火车过道里面都是人,想坐到地上都坐不了,太辛苦了,幸好我陪他来了,不然他一个人该怎么办。”说起买票难,老人苦笑了一下。
李永文指着报到处帐篷里那个高瘦的身影说,那就是他的儿子李成功,考上邵阳学院音乐系。务农是这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而李成功的一年学费需要8000元,这几乎占了一家子年收入的三人之二,再加上妹妹在读高二,学的也是音乐,可能明年也会考到这边来,兄妹俩的学费让李永文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深知务农的苦和累,不愿再让子女步后尘,咬紧牙也要将子女送出大西北。李永文一直希望儿子能考到南方的学校,因为在他印象中南方的教育条件、经济水平比大西北要好得多。
回忆不同年代的开学特色
如今孩子上大学,电脑、手机成了基本配置,通常人手一台,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学生买个单反、平板更是常事。比起现在的数码时代,三四十年前大学生开学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儿,家里条件差点的挑着一担粮一担衣物就去学校报到了,更没有家长护送这一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 带镰刀锄头入学
年过花甲的袁先生回忆起他大学第一天的情形依旧记忆犹新。他就读于1978年湖南农学院邵阳分院农学专业,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学校位于七里坪,后来合并为邵阳学院。因为专业性质,当时入学除了需要衣服、被褥、粮票等外,还要带镰刀、锄头、柴刀。他们需要为学校种菜、搞劳动。如果在劳动中挖到红薯,就是件让人特别开心的事了。”
●八十年代 收音机惹艳羡
刘美萍是邵阳学院1982年英语专业的学生。当时的邵阳学院还叫邵阳师专。当年入学,她除了带钱、铺盖、衣服、洗漱用品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外,还带了一台收音机。在那个年代,收音机可谓是一大奢侈品,全宿舍只有她一个人有,让她很是得意了一阵子。她每天晚上用它来听故事,伴随进入梦乡。
●九十年代 一卡在手,轻装上阵
1997年,刚从绥宁一中毕业的周燕凌接到了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她和家人都十分兴奋。当时考大学还比较难,录取率只有20%,县里专门开辟宣传栏对他们进行通报表扬。报名那天,姨夫特地开车为她送行。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从绥宁到长沙,走了7个小时,已经算很快了。关于行李,她主要带了被子和衣服。“因为已经有了银行卡,其他的可以在学校买。”
(记者 胡谦/谢婷婷/林雨/李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