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展“一瓶水 一份情”支援西南灾区的特别行动 本报讯 从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因气候异常,降水持续偏少,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5省市区一直在遭受着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这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是团组织的优良传统。看着新闻里喝着脏水上学的学生们,看着灾区人民在悬崖绝壁上冒着生命危险汲取生活用水,我们的心被紧紧牵动着!虽然我们不能冲锋在抗旱救灾的最前沿。为了让我们为抗旱救灾出一份力,表达一份心意,响应党中央、团中央的号召,共青团湖南省委近日下发《关于迅速在全省广大团员青年中组织开展“一瓶水,一份情”支援西南灾区特别行动的紧急通知》。 为此,院团委社会实践部于近期在全院范围组织了一场大型的捐款活动。同学们积极行动,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五元、十元、五十元甚至一百元,为西南灾区募集了大量的资金。 (经济与管理系2009国贸王小丁) 巾帼不让须眉 本报讯 为进一步丰富女同学的节日活动,让她们尽情的领略节日的多彩,在女生部的认真组织与策划下,我系于3月14日下午两点开展了“体育系首届女生节系列活动挑战赛”,共设有跳绳、三分球、垫排球、踮足球、拖长腔、俯卧撑、仰卧起坐、手指转球八个项目。来自全院十三个系的三百余名参赛者赛场上顽强拼搏,尤其是女生们在赛场上激情四射、热情高涨,用十足的实力再一次验证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强意志。 3月18日中午十二点整,学院五食堂前人声鼎沸,广大同学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我系女生节艺术品展览隆重举行。我系广大女生积极开动自我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自己心灵手巧的优势,创制了十字绣、刺绣、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品,充分展现了当代女大学生的风采,同时为广大同学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艺术盛宴,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篇章。(王小平) 艺术设计系举行演讲比赛 本报讯 最近,艺术设计系素质拓展部举办了一场“评估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活动有初赛和复赛两次,同学们都积极踊跃的参加。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肖辉) 城建系举办弘扬雷锋精神的文艺活动 本报讯 3月31日晚上,由城市建设系团总支主办、宣传部承办的关于“弘扬雷锋精神,追忆雷锋事迹”的话剧、小品表演活动在老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了总决赛。 这次活动经过八天激烈的角逐,从城市建设系各个专业挑选出来的优秀话剧、小品在今晚拉开了帷幕。活动开始,一首动听的军歌,一幅鲜红的雷锋画像让所有的观众都仿佛置身于雷锋所在的那个年代。一段《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让所有人都想起了昨天,昨天那个清洁工阿姨,昨天那个捡了钱包却无私的送到广播台去的大学生,昨天那个自觉将丢在地上的纸屑送到垃圾箱的大学生,他们不就是现实中的活雷锋吗?一幕《感动中国》,串联起2008年在雪灾、汶川大地震中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的来自唐山的十三位农民工兄弟,再现让人敬仰那誓死保护中国奥运火炬的王晶。这些都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无不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一丝的震撼。还有《奶奶走好》,它包含了被奶奶用捡破烂积攒的人民币资助的四位大学生的无尽感动和敬仰。观众席下那热烈的拍掌声也为奶奶的无私奉献精神叫好。整个晚会,在无尽的感动中圆满地结束了。 雷锋真的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爱编织出美好的明天,用行动将雷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到永远。(冯金钱) 微篇小说研究的重大成果 ——评龙钢华教授《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 2002年4月20日,中国作协在人民大会堂专门举行了当代小小说庆典暨理论研讨会,会上,广大与会者强烈呼吁让小小说“真正接受严格而规范的理论关注”。而就在四年后即2006年5月,我院中文系龙钢华教授历时十载苦心研究而成的学术专著《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横空出世,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付梓发行,并被一些相关高校列为选修课的教材。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对于微篇小说这种日益强盛的大众化的小说形式的研究颇显滞后的情况下,龙钢华先生这一关于微篇小说研究成果的诞生,宣告了在充满空白的微篇小说理论研究的大花园里,又盛开了一朵绚丽的奇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微篇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美学魅力,使它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文学期刊已开设了微篇小说栏目,而且还有千余家报刊为其提供了发表园地,甚至一些专门刊发微篇小说的刊物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可以说,微型小说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学长河中一朵格外引人注目的晶莹浪花。但是,对于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由于某些原因,文学理论界的众多理论家不是不赞一词就是不置可否,虽然海内外一些有志之士取得了一些研究成绩,但总体而言,收获甚微。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滞后的现实,龙先生在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博导陈平原学者的鼓励下,潜心钻了进去。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繁重的教育工作之余,龙先生焚膏继晷,寒窗十载,终于高质量的完成了该课题研究。从专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站在小说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时代的制高点,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研究理念,对浩如烟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适度整合和深度探索,及时吸收和采纳学术前沿成果,立体的审视了微篇小说的发展现象和变化进程,并对其进行了尽可能准确的定位和开拓,历史的把握和探索了微篇小说研究的理论结构。 《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洋洋洒洒36万余言,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小说的一般规律到微篇小说这一具体文学样式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框架,内容宏大而文脉清晰,结构严谨而深入细致。本书按内容结构可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章,其中上篇包括一至四章,中篇涵盖五至七章,剩下的八至十章构成了下篇。 上篇为小说观念与基本要素论。第一章小说观念论,主要探索中外古今小说的定义、地位的嬗变轨迹。第二章小说人物论,主要谈论小说人物的外延和内涵,且重点举例分析了人物的古今变化。第三章小说情节论,阐述了情节与故事、情节的虚与实及情节的浓与淡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情节的构成、情节的古今变化等问题。第四章小说环境论阐释了环境描写的含义,辨析了环境描写的功用及其多种形态,提出并分析了人化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及时间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篇四章,看似与微篇小说的理论研究无关,实则是“磨刀不费砍柴工”,这占全书三分之一的论述,顺理成章的为中、下篇微篇小说的专论研究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工作。 中篇为微篇小说特征与源流论。第五章微篇小说的文体特征,这一章作者对微篇小说的众多名称、篇幅长短范围和文体类别进行了科学的论述。第六章微篇小说的美学特征是本书的“高潮”部分,作者提出了自己首创性的“冰山型人物”理论,创新性地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论,并论证了滴水折光的情节特征和以精取胜的环境特征等观点。第七章中国微篇小说流变摭论,从我国小说发展史中遴选出几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体和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如神话传说、先秦寓言、《聊斋志异》等等,追根溯源,纵横捭阖的阐述了中国古今微篇小说的演进概貌。 下篇为微篇小说的创作论。第八章人物创作论,根据微篇小说人物的特点,探讨了“冰山型”人物的文本构成与表达要求,特别是对塑造人物的技法着重的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定点特写”、“瞬间传神”、“概写传神”等十种典型技法。第九章情节创作论,辨析了微篇小说的情节类型和表达要求,重点强调了“开端--简”,“发展--快”、“高潮--妙”,“结局--顺”等重要理论原则,并突出介绍了微型小说情节的表达技巧。第十章叙述艺术论,根据当代叙事学的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强度、叙事速度与叙事节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含英咀华般的细览此著,我们不难发现此书的几大显著性特点。 首先,该书选材独特,视角新颖,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意义。本文前面说了作者是在文论界对微篇小说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勇于探索研究的,其导师陈平原教授在序言中也这样写道:“当初,读了此书若干章节的初稿,我感兴趣的,正是其中关于‘微篇小说’的部分。”所以像龙先生这样深入而系统的对微篇小说理论进行整合、研究和阐释,并以理论专著的形式来反映微篇小说的流变过程和相关理论的作家作品,目前还是相当少的,在国内还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期的研究积累,从微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特征出发,大胆创造性的提出了“冰山型”人物理论,这一创新性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类型人物”、“典型人物”的窠臼,为充实微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该书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外古今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流变过程,也重点研究分析了微篇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审美特征理论,还整体性的介绍剖析了微篇小说的一系列创作理论。 再次,该书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选用。全书作者采用了“宏观透视法”、“纵横比较法”、“定义法”、“归纳法”、“演绎法”、“辨异法”、“例证法”等众多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体现作者理论研究的深厚功力,而且使全书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让读者易于信服和接受。 最后,该书文辞优美,笔法灵活,形式多样,可读性强。时下,很多理论著作佶屈聱牙,艰涩难懂,让人“阅而止眼”,最终无人问津。在本专著中作者以简约的文笔,高雅的词藻,采用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如在阐述“微篇小说的情节特征--滴水折光”这一理论时,作者例举了西晋张华《东方朔饮不死之酒》、司玉笙《书法家》、绍六《一个复杂的故事》、马克·吐温《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邓开善《月照南窗》,这些古今中外微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生动地证明了深奥的理论观点,所以,该书在相关高校推广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的大部分内容曾经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过,在文学界和评论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08年12月,龙先生本人也因此部专著被邀请参加了第七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09年该课题又被评为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我们期待正值壮年的龙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同时,本专著的典型特点也值得广大评论家借鉴和推广,特别是作者“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精神,更加值得钦佩。(罗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