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期校报四版(文艺副刊)
发布时间:2010-05-12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字体:

 

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

 

青海玉树,名山之宗、三江之源、康巴之乡。这里的雪山巍峨峻峭、雪莲纯洁无瑕、雪水晶莹透明。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美丽的玉树在大地无情的痉挛中猝然倒下,瞬间满目疮痍,转眼支离破碎,数以万计的高原儿女承受着撕心裂肺的苦痛。

这一刻,高原黑色之殇。银峰低垂在渴盼,江河挥泪在祈求,草原无语在怅望……

危难中,党和人民在一起,军队和老百姓在一起,13亿人民在一起,全国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一起。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在一起,战胜灾难有了力量;在一起,寒夜中有了温暖!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灾难袭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心系灾区,果断决策,科学调度,托起生命至上的蔚蓝天空。

悲痛而不失望、关切而不惊慌、急迫而不紊乱!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镇定坚毅,行动有力有效,在疮痍大地上书写了科学有序的救灾篇章。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人民子弟兵和公安民警痛灾区之所痛,急灾区之所急,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患难与共、戳力同心、和衷共济!全国人民情系灾区,形成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强音。

从汶川到玉树,当灾难再次降临,一个个慷慨解囊的义举,一个个举国相助的措施,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品格,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办好事的制度优势。

是的!地震扼不住新生的力量,困难挡不了前行的步伐。

是的,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让我们更加理解和谐与和睦的深刻内涵,更加珍视各民族间的大团结。

太阳升上雪山之巅,玉树州孤儿学校的板房教室里,又传来琅琅书声。孩子们透着希望的明亮双眸,早已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如同爱美的索南代吉和伙伴们在阳光下梳妆,在13亿之众的祖国温暖怀抱里,高原腹地上的玉树就像新生的婴儿,一双双温暖的大手正细心抹去她的泪珠,抚平她的创伤,开始梳理她的妆容。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铿锵有力的声音振奋人心。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地动不倒,山摇不晃,挺立是一种中国力量;泪不轻弹,志比金刚,坚强是一种中国力量;根脉相连,薪火兴旺,传递是一种中国力量;大义如天,多难兴邦.凝聚是一种中国力量!玉树地震大救援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它所创造的生命奇迹、亲情奇迹、道德奇迹,都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有这样的伟大的党和国家。

“多难兴国,殷忧启圣”。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每一次灾难都能以华夏儿女特有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英雄顽强的抗争,化险为夷,砥砺担当。    我们坚信,一个更加美好的玉树,定会在废墟上重新建起!

让我们祝福玉树,扎西德勒!(刘博华)

 

 

致灾区同胞

 

灾难面前,生命第一!

玉树的兄弟姐妹啊,

你们的灾难,

就是我们的灾难!

你们的生命,

就是我们的生命!

来了,我们来了,

玉树的父老乡亲!

让我们手拉着手,

筑起生命的昆仑黄山,

愿远逝的生命,

像昆仑黄山一样巍峨尊严;

让我们肩并着肩,

拉起生命的长江黄河,

愿活着的生命,

像长江黄河一样绵长繁衍;

让我们心连着心,

连起生命的万里长城啊,

愿所有的生命,

像万里长城一样坚强永恒!

      (冯金钱)

 

稻 穗

 

被神农氏破格录取

在《齐民要求》中潜心攻读

经过袁隆平的精心辅导

在农业大学正式毕业

 

奔赴的岗位——

是上山下乡

掌管的工作——

是人类的第一件大事

 

用农人滚烫的汗珠

做为自己殉葬的洗礼

用打稻机雷鸣般的歌喉

奏一曲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兴 国)

 

 

 

家乡的垂柳

 

又是清明时节,我很想回家乡去看看垂柳。对于垂柳的这种深深眷念之情,我想大半部分原因源于我已故的外婆。

外婆家就在小桥流水的地方,如果说小桥流水是农家小孩的欢笑乐园,这些垂柳便是乐园中最美的风景画。在那里,农家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婆就是一个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乐此不疲的人。小时候,我每天都会跟着她去河岸浅水处割水草,或摘朵野花,或追逐一下红蜻蜓,或于河岸边小憩采个野果,这点点滴滴的画面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记得每当夕阳西下时,我和外婆总喜欢在垂柳下懒洋洋的躺着。河岸的草软绵绵的,舒服得直想睡个好觉。一缕缕柳丝儿不时随着风儿在身上飘荡着,偶尔轻轻拂过脸颊,痒痒的,想把它们攥在手心,却又不想破坏它们翩翩起舞的婀娜姿态。透过这层层绿丝帘的缝隙仰望天空,晚霞是那么绚烂多彩,姿态万千,煞是好看。每每此时,外婆都喜欢给我讲故事,讲有关于她和我母亲的真实故事,还有一些有趣的鬼怪神魔的故事。她总说人死后会进入两个地方,好人进天堂,坏人下地狱。她还教导我不要做坏事,要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好人。

外婆也许就如这垂柳,虽然是柔弱的女人,但却坚韧无比。在我的童年里,她的爱也是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长大后,在外求学时间紧,和外婆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了。四年前清明时节,她安静地走了,却留给了我无尽的思念。

清明雨应约而来,我却没能回到那座小桥的垂柳旁。因为我知道外婆只是在一个名叫天堂的地方。每一年的这个时候,我会选择一处静谧的垂柳,抛开一切杂念,静静地观赏垂柳,聆听天堂外婆的声音。我相信那安静的垂柳旁就是离天堂里外婆最近的地方。(记协肖孝美)

 

 

 

灾难倒下去 民族站起来

 

从历史的烽烟一路追溯上去,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自然灾害频仍的一次又一次击打下,真可谓灾难深重,连外国媒体也感叹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可是在这些超常、超大、超强、超重的磨难面前,每一次,都是灾难倒下去,我们英雄的民族站起来!

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相互关心、厚德载物的仁爱情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抗击巨大灾害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已深深镌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组织机制和指挥体系,发挥了我们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办好事的优势。

绵绵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依然是青藤浓荫,老树繁华,生机盎然,后继有人!

我们的家园,祖国的事业,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中华文化的精魂,尽能薪火相传!(肖 辉)

 

 

抄笔记的清洁工(小小说)

 

近来听说城里户籍制度开始改革,使我想起了一件多年前的事情。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虽出生于农村,却因为成绩优异,能力突出,于是在那个全国闻名的繁华都市里,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应聘到了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该校初一三个班的数学老师。

由于我是本科毕业,数学功底十分扎实,再加上教学效果跟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学校实行的是残酷的优胜劣汰制。刚毕业的我为了对学生负责,更为了这份难得的工作,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刻苦钻研,终于自创了一套理论结合实题,通俗易懂,易于牢记的方法。

说来也怪,不知是方法真有神效,还是学生争气,在第一期期末考试中,我教的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囊括了全校前三,而且比第四名的平均分高出了近五分。当然,我决没有泄题。

这次考试轰动了全校,一夜之间我成了全县的名师。

可自打这次考试以后,每堂课最后五分钟的时候,当我刷刷刷的写出当天的“秘诀”和作业题时,总会发现一个瘦弱的妇女站在走廊上最后一个窗户的外面,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鸡啄米似的,手也在不停的写着什么东西。而且更奇怪的是,每当我第二天的前五分钟讲解上堂课布置的那道经典习题时,那个穿着朴素的矮小身影总会提前站在那里仔细的写着,那认真的劲儿不亚于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学生。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怎么在意。后来无意间发现她在清理学校的垃圾箱时,一问门卫才知是学校的清洁工。这下引起了我极大的探知欲。我倒是听过清华大学食堂的一名厨师考取了研究生的奇闻,可一个清洁工……这太不可思议了。

那天当我写下口诀和题目时,她又准时来做笔记了。抄完后,她就下了楼梯。于是我悄悄的跟在她后面。只见她出了校门,穿过了两条窄小的过道,来到了一座破旧的房屋面前,那里堆满了塑料瓶、易拉罐等废品。

她打开门进了屋,我忙跟了过去,蹑手蹑脚的真像个小偷。通过那个靠着围墙的黑暗窗户,我将目光偷偷的投了过去。

这才发现,屋里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个小男孩正在一张破旧的饭桌上做作业。我定睛一看,瞬间呆了,小男孩本子上的写得正是我上课时写的口诀和习题,以及题目的详细解答过程。

“孩子,这是罗老师今天刚刚布置的,你先想想,试着做做,妈明天再给你把答案抄回来。”说着她便将手里的本子朝小男孩递了过去。

我忍不住推开了那扇旧木门。

“罗……罗老师,是是是您啊!您怎么?”

看来她着实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给惊慌了,那小男孩也眼睛定定地看着我。

为了缓和气氛,我微笑道:“阿姨,别见怪,我是跟您过来的,请原谅我对您天天来抄笔记所产生的好奇心。”

“不……,该说对不起的应是我,没经您同意,我就……”说着眼神低了下去。

    “阿姨,请恕我冒昧,我还有一事不明白,干吗不让小孩去学校呀?”

“这!”只见她眼睛瞬间湿润了,好像一言难尽的样子。

“开学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去了几所学校,可学校都说政策不允许,一直不肯答应。”

我知道当时的城里确实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只好转移话题似的说:“那可以把他留在农村的家啊,‘留守儿童’总比失学强啊。”

没想到我一说完,她就成了一个泪人,好像我的话拉开了她泪水的闸门。

“家!”她边抹泪,边用哽咽的声音说道。

“孩子他爸,前几年得绝症去了,他爷爷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一卧不起,不久也跟着去了。”这句话她断断续续、幽幽咽咽说了好久。

听着听着,那小男孩已扑到了母亲的怀里陪着母亲一起嚎啕起来,一旁的我早已泪流满面。

“孩子,明天到我班上去上课吧,啥也不用你操心。”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罗文期)

 

 

“做”还是“作”?

 

我们经常在报刊上看到“做贡献”和“作贡献”混用的现象。

“做”和“作”到底如何区分?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查阅《辞源》、《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文学问题》等资料后发现,“做”与“作”的区别是连研究文字方面的专家都难以弄清楚的问题。

一、“作”表示的动作性不强,意义抽象;“做”表示的动作性强,意义较具体实在。如作保、作梗、作数、作伪;做菜、做饭、做鬼脸等。

二、“作”多用于具体书面语色彩,文言及成语几乎都用“作”;“做”则多用于口语色彩的词语。如:作别、作废、创作、弄虚作假、寻欢作乐;做梦、做媒、做生意等。

三、宾语是双音节动词,多用“作”,如:作报告、作处理、作补充、作斗争;宾语是双音节名词的,多用“做”,如:做项目、做家务、做记号等。(肖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