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短袖的衬衫微微有点泛黄,黑色直筒休闲裤笔直地垂到脚跟,脚下却是一双大大咧咧的黑色拖鞋。如果不是在教室,你甚至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穿着朴素、笑容可掬,操着一口浓重洞口口音的近60岁老人竟是一位资深教授。
“可爱的小老头”
他就是邵阳学院中文系的胡克森教授,历史教研室主任,集邵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学院“十佳科技标兵”、学校“十大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于一身,今年8月,胡克森教授又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
胡克森教授的教学成就突出,科研成就骄人,2003年以来,他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教育厅课题等项目5个,自1992年起,在《史学理论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五缘”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等专著3部,获得学界好评,尤其是《融合》一书,立论新颖,方法独特,逻辑严密,观点深刻,获得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极强的现实意义,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先生评价该书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学术专著”,“与近数十年来同一时段历史文化研究的主流成果比较,新的学术视角的优异是显然的。”
胡老师的著作与荣誉等身,已无需赘谈,在学生们眼里,他却没有半点“架子”,就像一个质朴可亲的老朋友,很愿意与学生分享与交流学术观点,课堂之外,有学生甚至“冒昧”地称呼他“可爱的小老头”。一位业已毕业的学生在“评师网”上对他作此评价:“恩师胡克森先生作为北大学人,秉承了北大百年的光荣传统,学术功底深厚,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既有深度同时又能很好地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在课堂里聆听胡老师的讲授,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至今想起仍然神往!”
“工农兵”大学生
胡克森老师是一名典型的老牌“北大人”,他的文章逻辑清晰、文字精准、史料丰富、寓意深邃,他于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历史学学家周一良、田余庆和祝总斌先生,1989年7月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他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多出一些对社会有影响的著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并能以此解释历史。”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应有的担当,也是一个北大学者的自信豪放。但他与北大的缘分,却是一波三折,历经了坎坷。
1953年,胡克森出生在洞口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里。父亲是本地的一家民办学校的教师。6岁时,他由父亲带入梅塘小学读一年级。12岁小学毕业,升入洞口七中。读初二时,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不公正待遇,被剥夺了民办教师资格,年仅14岁的胡克森无奈休学,回家务农。随后几年里,他做过篾匠,烧制过红砖。这种苦日子一直持续到“四人帮”垮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24岁的胡克森立即报了名,成为了570万考生中的一员。但是他以前的书本全被乡亲邻居撕掉做了烟纸,加之基础又差,结果名落孙山,成了第一批高考落榜生。父亲鼓励他准备第二年的高考。胡克森从表弟那借来书本,开始了艰难的自学。当时每天必须参加集体劳动,只有晚上和午休时才抓紧读书。
第二年3月份,洞口七中要开办两个复读班的消息传到了村里。他紧抓着5角钱去报名参加入学考试。“你是什么文凭?”报名的老师问。“我没有文凭,只有一个小学文凭也丢了。”“如果你没考上,这钱可不会退的啊。”“我可是来考大学!”胡克森信心满满地说道。老师接过他的钱,没有说话,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一年的苦读终于收到成效,不被看好的他在400名考生中以全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当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才6.7%。3个月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邵阳师专中文科。但他的志向还是研究历史,当他还是一名邵阳师专的学生时,就曾写过一篇《浅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好评。大学毕业后,胡克森一边在洞口七中教学历史,一边准备着研究生考试。1986年9月,终于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主攻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称职的老教授
1998年,胡克森调入邵阳师专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成为历史专业学科带头人。十几年来,他广泛阅读,潜心钻研,撰写了一部部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文学价值的著作,2006年被评为教授,2012年晋升为三级教授。
作为教书先生,胡老师也是足够称职的。他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获学校2010年度的教学质量奖。2012年8月,又获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他的讲课大气又大智,教学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经历,深入浅出,生动而又深刻。他很有原则,上课时从不会接手机。也不轻易批评学生,而是试着与他们平等对话,交流思想。
他认为自然科学是求“真”的,人文科学就应该承担起求“善”求“美”的任务,而历史学则兼具了科学性质与艺术功能,对同学们建立起“真”、“善”、“美”的人生观大有裨益。他引用文化学者仲呈祥先生的话说:当前“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体轻群体的冷落文化的倾向令人忧虑”,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而社会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度注重外语,反而忽略了母语。但母语才是思维的主要工具。”他希望学生既然选择了历史专业,就要能沉下来做学问,他常常对学生说,“学习历史,要敢于大胆地假设,然后严密地进行史料论证。功底一定要学扎实,心态一定要放平静。”
教书育人几十载,胡克森如今已是桃李遍布天下。回首岁月,他觉得:“从教以来,品尝岁月的酸甜苦辣,我感觉更多的是甜。看着自己的学生成才,一个一个的成为社会的栋梁,就是心里最大的满足。”每当面对跨入新校门的新生,他也不忘告诫:“首先要把心放平静,端正好专业目标,进而规划好人生目标,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阳海军余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