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期校报
第一版
我校举行中层干部竞聘民主推荐会
本报讯12月15日上午,我校2011年中层干部竞聘民主推荐会在李子园办公楼二楼报告厅举行,32名同志经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取得了正处级干部竞聘资格。参加民主推荐会的有校党委委员、行政班子成员、副院长督导员、全体中层干部、教授博士代表、校内民主党派组织主要负责人、双代会代表以及市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118人。此次民主推荐会由党委副书记陈晓飞同志主持。
上午8时,32位竞聘者按抽签顺序依次进行竞聘演讲。他们从自我简历、工作能力、竞聘理由、工作设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精彩的演讲。演讲过程中,他们或激情澎湃、或诚恳认真,或谦虚严谨、或老练稳重,充分体现了竞聘者立志为学校发展献智出力的拳拳之心。演讲结束后,与会成员进行了民主推荐。竞聘活动严格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操作程序规范透明,现场安排有条不紊,得到了参聘者和全体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这次校内中层干部竞聘活动是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中层干部素质和战斗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为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余晓冬)
我校学生在第七届国际音乐艺术
大赛湖南赛区选拔赛上夺得金奖
本报讯12月12日,在第七届香港国际音乐艺术大赛湖南赛区选拔赛上,我校音乐系学生张灿、杨远飞、孟静、金琦、陈蕾排练的民族室内乐五重奏《欢乐的夜晚》在比赛中获得金奖,贺思敏老师获得优秀指导奖。
该比赛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LCSD)、香港中华文化总会、香港中华文化艺术节组委会、香港艺术联会和国际文化交流旅行社联合主办,比赛项目涉及声乐、器乐、舞蹈、主持人、模特、影视表演、英语才艺等,几年来,参加选拔的选手达千万人次。本届比赛的总决赛将于2012年春节(大年初四至初八)在香港举行。(本报记者)
湖南省高校党校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在我校召开
本报讯12月12日下午,湖南省高校党校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党校教育工作做了经验交流,并对2012年的工作做了初步规划。年会由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副校长、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刘国华主持,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湖南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主任杨志红,我校党委书记张天晓,校长曹健华,党委副书记陈晓飞等出席会议。
我校党委书记张天晓在会上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办学、师资等各方面情况。中南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唐建华、我校组织部部长赵敏丽、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校校长刘琼、南华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廖力先后在围绕各高校党校建设的经验做了声情并茂的典型发言。
会议全票通过了湖南省高校党校教育研究会2011年财务报告,并由湖南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兼组织部副部长李劲松代表理事会作2011年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研究会在2011年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所取得的成绩:一年来,党校教育研究会在省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研究会的研究与指导功能,促进了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分党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党校教育研究会的影响力。
最后,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志红就加强我省高校党建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对高校党校教育的建设工作做了指示,要求大家要巩固和发展高效党校创新争优活动的成果,提升党校文化育人能力,提高党校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朝 云)
傅治同教授向中文系教师赠送专著
本报讯12月8日下午,中文系退休教师、著名学者傅治同教授来到中文系,将其最新著作《治同文存(续编)》赠予全系教师。赠书仪式在中文系会议室隆重举行,中文系主任华玉明、党支部书记马万辉出席活动,副主任龙钢华主持仪式,中文系全体教师到会。
这是一本凝聚了傅老心血的最新著作,是对2001年出版的《治同文存》的完善和更新,在其基础上新添加了《红学史上的三个曹雪芹》、《曾国藩及曾府逸闻》、《<纪念诗人学者马少侨>序》等许多内容,全书分为论述之页(学术论文) 、赏析之页(古今文学名篇的鉴赏文章)、叙述之页(回忆文章)、记序之页(事件记及题序)和诗词之页。傅老笑称,这本书是他用两年时间“每天打七八百个字的缓慢速度下敲出来的”。在赠书仪式上,傅老言辞恳切,表达了对中文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并提到自己之所以要将所编专著赠送给每位老师,其目的有三:一是此书是他在中文系50年工作生涯的总结;二是希望此书能为后人在该领域的学习研究提供参考;三是想借此书启示后人,期望青年教师能淡化功利,专心治学,勤于读书,敢于创新,认认真真教书育人,享受学术研究的快乐。傅老的讲话引起在座教师的强烈共鸣,赢得阵阵掌声。
傅治同教授是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1962年来到邵阳师专中文科(邵阳学院中文系前身)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2007年退休。在任教的四十余载里,傅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受到历届学生尊敬与喜爱,先后获湖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其学术成果也硕果累累,独著、主编、参编各种专著、高校教材、诗词选集等共20余种,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也是我校魏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和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 (许冠宁)
邵阳学院“校地互动”服务经济
编者按:今年12月14日《湖南日报》第一版发表了记者蒋剑平、冒蕞、通讯员王化平、苏本武、唐光怀文章,报道了我校升本以来,明确学校与地方共生共荣的办学思路和突出地方性、注重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加强校地互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情况。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本报记者)
本报12月13日讯(记者 蒋剑平 冒蕞 通讯员 王化平 苏本武 唐光怀)眼下正是柑橘加工旺季。12月上旬,邵阳学院生化系主任赵良忠来到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检查其出口罐头生产情况,并和公司方面商量新建一条粒粒橙生产线。
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是邵阳学院“校企共建”单位之一。在邵阳学院支持下,公司发展迅速,现已跃居我省橘子罐头企业前3甲,橘子罐头出口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0%。
据了解,邵阳学院在2002年升为本科院校后,明确了“学校与地方共生共荣”的办学思路和“突出地方性、注重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校地互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取得明显成效。近5年来,该院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用22项,产生经济效益近10亿元。
为构建优势学科,邵阳学院实行“校企共建”合作办学模式。联合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华泽集团、李文食品等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造食品工程、机械工程和区域经济学等一批在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强势学科。目前,已与40余家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产学研基地129个。
在人才培养上,邵阳学院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探索“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创办了“三一班”、“中联重科班”等,与地方及企业联合育人。邵阳是我国柑橘主产区之一。为解决橘皮利用难题,该学院经4年攻关,获得2项发明专利,将柑橘皮渣做成功能食品、果冻、饮料、软糖等,实现了柑橘加工皮渣零排放。
第二版
著名理论家郑佳明教授来我校讲学
寄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本报讯 目前社会道德出现危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质疑,“小悦悦”、甘肃校车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价值观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11月22日邵阳学院特别邀请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会主席,著名理论家郑佳明教授来校讲学。院长曹健华教授、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马万辉、中文系华玉明主任、副主任龙钢华教授、胡克森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曾阳素主持。
报告会上,郑教授就《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的主题和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理论,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社会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郑教授例举了古今中外中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通过这些事例的对比他指出,要从历史学角度看社会转型,从转型角度看价值的变迁,从价值变迁的角度看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郑教授分析了旧中国在近代出现的种种困状,指出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必要性,这次革命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针对社会上官本位思想严重,道德水平下降的状况,郑教授强调,要摒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以权为本”、“以事为本”、“以钱为本”的思想观念,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价值观,用科学的价值取向来引导自己的生活。会后郑教授向在座的师生们推荐了《光荣与梦想》一书,勉励大家能够在中国现在文化价值转型中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发展社会。
郑佳明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的兼职教授,孔子学院的特邀学者,其研究领域广泛,主攻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对中国近代史思想文化史、湖湘文化均有着精深的研究,曾担任电视剧《雍正王朝》总监制,电视剧《走向共和》和《恰同学少年》总策划。 (罗俊 彭庆)
我校隆重举办首届辅导员工作技能大赛颁奖晚会
本报讯12月1日晚,由学生工作部(处)主办的“邵阳学院首届学生辅导员工作技能大赛”颁奖晚会在李子园校区音乐系表演大厅隆重举行。学院党委、行政予以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张天晓、院长曹建华、党委副书记陈晓飞、副院长曾宝成、副院长曾阳素、副院长袁曦等院领导出席了本次晚会并为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系部及个人颁奖,院党政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及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学生观看了颁奖晚会。
此次颁奖晚会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个人演唱、集体诗朗诵,还有小品双簧表演、钢琴独奏和乐器合奏等等,各项比赛的颁奖穿插其中,精彩纷呈,喝彩和掌声连连。伴随着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伟强老师与张海平老师合唱的一曲《祝福祖国》,晚会圆满落幕,到会的院领导与所有获奖老师、晚会演员合影留念。
辅导员工作技能大赛是由学生工作部打造的旨在提高学生辅导员工作技能水平、全面展现我院学生辅导员队伍风采的一项重大赛事,比赛分公文写作、系学生工作特色展示、朗诵比赛、才艺展示等,既有系部集体参加的展示环节,也有个人才艺展示环节,要求辅导员既要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要有较为全面的个人素质。本次比赛中,经管系、音乐系获优秀组织奖;音乐系刘赟老师、经管系龙哲老师、城建系姚妮老师列个人全能前三名。 (周廷建)
中文系为空巢老人送温暖
本报讯11月26日,我校中文系社会实践部开展了一次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者服务行动。为了能给那些空巢老人带去更多温暖,社会实践部和志愿者负责人多方联系,尽最大努力提供物资帮助,给那些老人送去了围巾、过冬衣物等日常用品,并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谈谈心。
此次行动在中文系社会实践部的组织下,按照人数志愿者共分为两大组分别前往三八亭和翠园社区,每一大组有两小组,为一些空巢老人送去温暖。团队负责人王同学说,本次活动共召集31名志愿者,主要是陪伴空巢老人聊天、帮老人护理打扫、提供健康辅导等服务内容。
“服务团来了,杨奶奶快出来啊。”服务空巢老人团队刚进入社区,附近的邻居们便乐呵呵地朝志愿者走来。这批在三八亭进行志愿服务的学生,已成为该区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听到邻里的招呼声,杨奶奶急忙出门迎接。拿着志愿者送来的围巾,耳罩和袜子等保暖物品,杨奶奶说,这次已经是学生们第三次来看望她了。应杨奶奶的需求,志愿者们分工合作,帮奶奶打扫房间,叠衣服,洗被套,洗碗筷,整理橱柜等等。考虑到奶奶眼睛有高度近视,生活不便,一名细心的志愿者主动提出帮奶奶剪趾甲。扶奶奶坐稳在椅子后,志愿者帮奶奶脱下鞋袜,拿出自带的指甲钳,小心认真地帮奶奶剪起趾甲来。担心奶奶无聊,另一名志愿者就在旁边陪奶奶聊天。其他的志愿者也没有闲着,帮忙整理床铺,清洗被套。为了把被套洗干净,一名志愿者还特意借来了奶奶邻居家的洗衣板,在一间宽只能容两人的厕所里认真地刷起被套来。
剪完趾甲,志愿者搀扶着杨奶奶到门外晒太阳。在冬日柔和的阳光下,她们一边为奶奶套上送来的围巾,一边为奶奶梳理头发。一位志愿者透露:“为了让奶奶感受到真切的关怀,这些围巾都是志愿者们亲手编织的。”看着忙得不亦乐乎的志愿者,杨奶奶脸上泛起一阵笑容。
志愿者又来到三八亭的唐吉群老人家里时,老人正在低矮的老房子里打卫生,志愿者赶快迎过去帮忙,老人连连说道:“不用了,不用了,我自己来。”然后招呼志愿者坐下休息,和志愿者拉起了家常。老人身体不是很好,有肺病,胆也点有问题,由于家里困难也没有去精心治疗。他说:“为了身体早日康复,心里舒服些,我每天早晚都坚持散步,有时去资江南路,有时也去城南公园,散散步心里舒服些。”“那唐爷爷您可每天都要坚持啊!”志愿者鼓舞老人多锻炼,此时老人脸上不禁泛起了笑容。
“唐爷爷年轻时一定很厉害吧?”当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家庭时,老人的眼里不免有了泪花,但他竭力收住,不愿被人看到。
志愿者把事先准备好衣物送到老人手里,老人赶忙起身,用浓重的邵阳话说到“不要带这么多东西来,不要带这么多东西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志愿者赶忙握住老人的手,“唐爷爷,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没什么,没什么,您不要见外,我们都是您的亲孙儿。”“好!好!好!你们有空常来看看爷爷啊!”“行,以后一定常来!”当志愿者动身向老人告别时,老人走出来坚持要送。
除了三八亭社区的5户人家,还有一队志愿者前往翠园社区,给更多空巢老人送去冬日的温暖。
(记者协会 王涛 夏文辉 彭庆 邓思)
北京师大唐任伍教授来我校讲学
本报讯11月14日上午10时,我校经济与管理系举办主题为“和谐社会”的学术报告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任伍教授主讲。
报告会上,唐任伍教授围绕主题——和谐社会,展开演讲。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其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广大同学。唐教授从改革开放讲起,讲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面貌的巨大改变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到苏醒腾飞的东方巨龙。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先后超越了多个国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超越了英、德、俄、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政治也在不断发展着,社会逐步走向和谐。
唐教授在演讲中多次强调了公共财政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公共财政是我们纳税人的血汗钱,其用处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安稳。他讲到了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该怎样去做。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文明树新风,为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他演讲完毕后,台下掌声雷动,异常热烈,同学们都被唐教授精彩演讲所折服。在此之后,台下多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或对于某现象的看法。唐教授也一一给予讲解。精辟的看法、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演讲以及唐任伍教授个人的亲和力,这些无一不令人为之叹服。 (经管系 贺蕾 张金奖 伍思)
拾金不昧不留名
本报讯 日前,大一学生小罗上完课后发现自己的钱包掉了,十分着急。内有700元现金及几张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物品。
等他回去找时,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他抱着点滴希望前往教室,当到那里时,有一位女同学在教室里静静地站在那里。他尝试着过去问了句,可结果却让他欣喜若狂。原来,那位女同学在打扫教室卫生时,拾到一个钱包,苦于找不到施失主,只好在教室等待,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认真核对之后,正是小罗丢失的那个钱包,小罗激动不已,连连对她道出:“谢谢!谢谢!”
事后,小罗想报答她,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说,只是当问到是哪个系哪个班时,才简单的答道:“外语系翻译六班。”之后便走了。同时也委婉的拒绝了小罗向她要联系方式的要求,走时留下了一句话:“我只是做到了一个大学生该做的!” (记协 罗适宜)
我校举办首届“红牛杯”羽毛球赛
本报讯 为丰富学院教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院教职工羽毛球协会与红牛分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邵阳学院“红牛”杯羽毛球赛。比赛于12月9日下午开赛,在11日下午17点落下了帷幕。
此次比赛有男单、女单以及教工联队与学生联队的师生互动。队员被分为体育系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历经了三天的激烈搏杀,最后在体育专业组中,赵孟君、刘君玲分别夺得男单与女单的冠军;非专业组中,来自政法系的肖劲豹在男单项目中夺魁,外语系的付芬在女单项目中赢得冠军。 (教工羽协)
第三版
中文系举办大学生教学比武大赛
本报讯 日前,由中文系团总支宣传部举办的“和园求真,创意教学”大学生教学比武大赛总决赛在一栋教学楼410完美谢幕。经过激烈的角逐,9名选手在这场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且历时近半个月的大学生教学比武大赛中脱颖而出,摘取了胜利的桂冠。
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直观正确地认识教学工作、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纳为己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青年学子开拓思维,追求个性真我、探索真知。
此次活动共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轮比赛,参赛选手以所学的专业为基础,结合中学教学的实情,自行设计课程,当场讲课,与台下的评委及观众互动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延伸教学的深层次含义。在授课方面,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以现代教学手段为辅,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该部门大力加强了宣传力度,绘制精美的海报在星光大道摆出,召开团支书和宣传委员会议,在各班大力宣传,并邀请团总支各部长和老师、辅导员担任评委团。
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面向整个中文系的所有专业和所有班级,吸引了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子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由初赛的九十多名选手经过淘汰筛选,最终9名选手由于各方面表现都十分出色而进入决赛大PK,最后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二名和最佳创意奖,最佳台风奖和最佳板书奖各一名。
大学之道在于上下求索,不断创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一路走来,观众和评委一起见证了选手的成长。年轻的选手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这个模拟的三尺讲台上用他们的汗水书写着又一页奋斗的辉煌篇章。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大胆挑战高难度的授课内容,积极融入创新思维,精心准备授课教案,激情澎湃,用充满魅力的语言诠释着丰富的知识,用手中那支小小的粉笔尽情描绘着自己的教学梦。
“和园求真,创意教学”大学生教学比武大赛只是给一部分有才华的人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人生的路将靠我们自己去拼搏,人生的蓝图将靠我们自己去描绘。 (杨柳英)
电气系学生党员赴韶山参观学习
本站讯 为庆祝建党90周年,回顾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增强宗旨意识,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1月20日,电气工程系学生党支部党员在党支部书记潘光凡同志的带领下赴革命圣地韶山、花明楼参观学习。
党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主席的故居、铜像广场、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刘少奇故居、刘少奇纪念馆。全体党员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接受“伟人故里”的洗礼。通过参观学习,大家看到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图片资料以及革命历史场景蜡像重现,近距离地感受了伟人艰苦而辉煌的一生,也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奋斗史,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活动结束后,每个党员都写了一篇参观学习心得体会,一方面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另一方面,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牢记入党誓词,发挥先锋表率作用,循着伟人的足迹,以实际行动履行党员承诺,不辜负党和祖国对自己的期望。
(电气系 刘玉)
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话剧小品大赛圆满落幕
本站讯 为弘扬党的先进性以及全心为民的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1月27日晚,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在老图书馆报告厅特举办了2011年话剧小品大赛。系党总支副书记夏冬晴同志、辅导员贺婧雯老师、系团总支书记彭锴老师应邀观看了比赛。
本次话剧小品大赛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大众生活、时代精神、文化历史以及学习生活”等各个板块。活动中,同学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彩表演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现场气氛活跃。
经过同学们近二个小时的激情演绎,最终,2011级机本一课堂的节目《王二小》获得一等奖,2011级机本三课堂《鬼子进村》获得二等奖,2011级热本的《战地英雄》获得三等奖。热本的《全民抗战》、车辆的《党小组会》获得了优胜奖。 (费明福 费彬 邓宁静)
天赋之外是勤奋
——杨远飞三个月走上音乐路的启示
12月10日在长沙举办的“香港文化艺术节”第七届国际音乐艺术大赛湖南赛区选拔赛上,我校音乐系的五位同学(杨远飞、金琦、孟静、陈蕾以及张灿)在贺思敏老师的带领下,荣获金奖,明年还将赴香港参加比赛。
这五位前三位是我校“七乐坊”乐队的成员也是我校民乐协会的重要成员。而杨远飞是七乐坊的“坊长”,既是民乐协会会长。
高三,三个月音乐学习走上另一条成才路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杨远飞是从小就接触乐器的,或者说家里在其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去培训班。从小爱音乐的他并不是从小就接触音乐,家里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条件。甚至在高中都不支持他学音乐,高三的时候他固执地提出要学音乐时,遭到家庭和学校两重反对。
对于一个生长在江西的小镇上的孩子而言,学音乐意味着一个更强大的未知。当时家乡没有这样的一种学专业的风气,对很多的农门家庭而言唯一走出农门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地读书,考上大学。而杨远飞选择音乐,无疑是对权威的挑战。父母考虑到其以后的就业,再加上他文化成绩较好,坚决反对杨远飞在高三的时候突然选择另一条路。在一般人眼里,专业生是从很小就开始培养的,而他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担心他考不上大学,所以学校和父母都反对他学音乐。
倔强的杨远飞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学音乐,父母和老师只得依了他。学校专门把离教学区比较远的杂货间腾出来供他平时练习和学习,父母也表示支持。家在镇上,学校在横峰县里,县里没有条件,上课都要去上饶市。没有一点音乐基础,一切得重头开始,而当时已经进入高考最后倒计时,每个同学都在进行最后复习,而他连怎么预习都不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是他坚持下来了,并且转型成功了。
他把自己关在那个杂货间里关了整整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他都是在这个离教学区较远的杂货间里自学。开始第一个月自学《乐理》和《视听练耳》,后两个月每周坐车去市里跟一个民间的笛子老师学习吹奏笛子,每次都把老师的授课录下来,回到学校又反复地听反复地练,两个月只上了十次课就奔赴考场了。这三个月没有午休,没有早晚自习亦没有文化课,三个月独自呆在那个杂货间里。说起这段艰辛的自学历程,他脸上有一种辛酸亦有一种高兴。那时因为每天练笛子,右手的食指的皮都练破了,但依然坚持训练。
杨远飞就是抱着这种努力和对音乐的坚定,在没有任何的音乐基础下,他每一个音都得慢慢地练,一遍一遍地练。就是这样在联考中考上了二本。在次年的单考中,他超过了邵阳学院分数线三十多分。
大学基本稳定之后,老师和父母都很高兴,他自己更是喜出望外,但是他自知底子薄,得厚积才能薄发,依然坚持每天练笛子。
大学,提高在音乐上的综合素质
到了大学,杨远飞强烈感觉自己在音乐上和别的同学的差距。自己除了乐理和对音乐的感觉不差于别人之外,其余专业课尤其是笛子都是垫底。他继续努力,大学对他而言是一个提升完善自己的天堂。他全面发展,重点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
大一的杨远飞自己直道不是很活跃,所谓低调是为了更好的高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惊天。基本空闲时间都是呆在琴房练习钢琴或者笛子,平均每天有三四个小时的自由练习时间,而周末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呆在琴房。很多同学进入大学总会给自己一段松懈时间,他很好地利用了这段时间,在专业上渐渐赶上了。
09年12月也就是他大一进校的那个12月,一次班级活动上他临时组织了一个乐队,七个爱好音乐的(杨远飞、金琦、孟静、庞兴云、何思、陈颖、师佳妮)聚在一起,这就是后来出现在学校各类活动,每次出场都能引起尖叫的“七乐坊”。当时他们只想在班级的活动中演好,没有想过会走得这么远。次年开学后不久,在系里老师的支持下,乐队成立了。乐队以一竹笛、四二胡、一琵琶和一古筝组成,是我校现在唯一一个民乐乐队。
之后乐队开始出现在学校各类场合,同时他们也接到不少校外的义演和商演邀请。一开始他们是以纯民乐为主,现在他们在演出中融入现代因素,用流行音乐形式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到目前为止,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十多场,多次被电视台邀请在重要的场合演出,市多家婚庆公司也多次邀请其去表演。2011年9月26日在李子园举办了邵阳学院“传承民乐、弘扬国粹”首届民乐专场晚会七乐坊鸣乐之夜,大获成功。
2011年5月,在“坊长”杨远飞的带领下,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以“牵手丝竹,畅叙幽情;传承民乐,弘扬国粹”为宗旨的民乐协会。9月开始招新,第一次招新就招了近九十人,另外还有很多的非会员和他们一起上课。
在成立乐队和协会的过程中,杨远飞在音乐上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对音乐的感觉更加清晰,更主要的是在技能和团队协调配合上的能力得到提高。作为队长和会长,他的责任是重大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但是他乐在其中,并从中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拓宽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未来,很多路,不担心
对于毕业,对于未来,杨远飞很淡然,坦白地说没有考虑这些,手上的事情太多,还没到那个时候。但是表露了几条他认为可能的发展方向。
现已大三的他并不担心自己毕业的去向,当老师办一个培训班或者开一个婚庆演出公司或者回到家乡去大学或者高中当音乐老师。对于乐队,他满是遗憾,乐队成员都是天南地北的组合在一起,聚在一起很困难,毕业就意味着解散。
能够用三个月的时间走上音乐这条路,除了有不可或缺的天赋之外更多的是勤奋,还有对音乐的热爱。衷心祝福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早日实现他的梦想——在音乐圈里享誉盛名。 (记者协会 夏文辉)
第四版
超越时空的经典
——读《道德经》有感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符号冰封的时期,尔虞我诈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经不起诱惑。于是,我们醉心于成群结队的出游;钟情于扬幡结彩的联欢;沉溺于觥筹交错的宴饮。我们被贪欲牵引,被浮华制约,被喧嚣蒙骗,失去了一方宁静淡泊的氛围,失去了一方独居的静谧,失去了一块净化灵魂的圣地。而阅读《道德经》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回归质朴,淡远逐利的喧嚣,摒弃浮生的嘈杂,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道德经》是传统文化的标志,人类思想的顶峰,点燃人类生命之灯的智慧火种。它更是一部超越时空的经典,现代人类生存智慧及管理艺术的宝典,成功者的冷静处方,遭遇挫折时的心灵慰藉。
此书,向我们介绍了上善若水的做人智慧,豁达淡泊的心灵智慧,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大巧若拙的竞争智慧,进退自如的处世智慧,积水成渊的进取智慧,百川之王的领导智慧。
它没有想像中的艰深难懂与枯燥乏味的字句,有的只是对生命的启发。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叙述,让人读来全然不费工夫,只需要用心领会。有种撼动,自心底而生,原来心灵的饱足感,远胜过一切外来物质的衬托与拥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需要作为,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尤其对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应当采取无为的态度,不可采取强制战术。否则会让自己全身贴满烦恼二字,甚至会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再者,心灵的自由,是我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最大的快乐。假如在这个时刻能走进老子的人生哲学之中,一定会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道德经》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老子认为水的行为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当它流动遇到阻碍时,它会迂回百转继续向前,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人生在世,难免会与别人发生矛盾,引起纠争。而产生纠争的根源主要是人的私欲。当一个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给自己的报酬等感到不满,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和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又超出了他愿意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与人发生争吵,产生纷争。挫掉锋芒,消除纠纷,要求我们顺从大道,效法大道,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个人能做到如此,自然没有了私欲,就不会与人发生纷争。大学是一扇通向社会的门,我们接触外界的机会不断增多,每天能够认识到行行色色的人。多一敌不如多一友,什么都争强好胜只会使自己变得孤单,所以面对生活的纷争应该能忍则忍。正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放宽心胸,讲究正义,我们便会收获生活的快乐。
《道德经》教会我如何保持精神的富有。如果我们能从自身做起,视名利如云烟,淡泊功名利禄的欲望,认真的做人做事。也只有当我们停下匆匆脚步,我们的心平衡安静的时候,才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