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我校研究生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活动
2018-12-26 党建工作 邵阳学院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
 我校研究生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精准脱贫”任务目标,79日,由邵阳学院9名在校研究生组成的赴邵阳县小溪市乡河沿村科技支农服务团到达学校定点扶贫所在地——河沿村开始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支农调研服务工作。

 

提供技术服务,为泰蛙养殖户排忧解难

随着我国返乡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服务不断优化,青年返乡创业现已成为我国青年就业的一股新潮流。泰蛙养殖基地的老板刘大哥是一位退伍的年轻党员,由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不足,他对团队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目前他的基地年产蛙量在50吨左右,然而由于在病害防治上处理不当,经常出现投放十几万只泰蛙进去,而存活率却只有不到十万只的情况。以蛙类养殖物常见的气泡病为例,他通常采用投放消毒物的办法来进行防治,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也对水源造成了一些影响,服务团在了解这个情况后,根据其场地规划布置,经过成本计算并咨询相关专业老师后,针对预防气泡病的问题,对其提出了采用多冲水、换水并在养殖基地中放置一些经过消毒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建议。

 

构建“互联网+”平台,为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

伍大叔和他的妻子是河沿村里的模范夫妻,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在村里创办了一个稍有规模的养猪场,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近700头。然而由于养殖病害、市场波动、价格不稳定等多种因素,近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再加上猪肉市场竞争压力大,销售渠道有所不畅,为此伍大叔两口子十分发愁,这对他们目前的生活水平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服务团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利用互联网+的科技手段,将伍大叔的猪肉销售信息发布到了相关微信公众平台上,扩宽了他的销售渠道。此外服务团针对河沿村的养殖物种情况建立了属于当地的微信农产品销售公众号,目前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完成,下一步计划进行大规模推广,为促进河沿村的农产品销售,增加村民收入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传达国家扶贫政策,助力养殖户圆梦养殖场

在河沿村的村口,居住着一位特殊的居民——刘少车。服务团初次见到他,是在一个幽静的山谷口,刘大叔正驱赶着他的羊群走向被群山围绕着的阴凉草地。从侧面看,这是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头发已经略有发白的中年人,然而当他转过身来,那因意外导致只有半截的手臂震惊了服务团的每个人。日傍西山,凉风习习,服务团与刘大叔进行了一次真诚的访谈,了解到刘大叔养羊已经有8年的时间,虽然身有残疾,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已经成功将家中的三名子女培养成了大学生,家庭收入也已接近了脱离贫困户的标准。此外,能够拥有一个牢固的羊圈,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一直是刘大叔的梦想,然而由于资金有限,这个梦想一直无法实现。服务团通过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咨询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刘大叔的实际情况已经满足申请三年无利息贷款的条件,在向服务团了解了贷款情况后,刘大叔已经开始准备申请国家专项贷款由于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

 

建议鱼虾混养,提高养殖效率

河沿村的龙虾养殖基地是一个刚起步的养殖基地。它的创建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90后小伙,作为一名年轻人,不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却愿意在家乡自己创业,他最大的动力便是来自家人的支持。虽说开始龙虾养殖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已经能够做到每年4000斤的产量,在邵阳市内开拓出了自己的市场。然而在养殖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因病而死亡的龙虾,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服务团在对养殖基地进行考察后发现,池塘里的水略有浑浊,水体质量有所欠缺。通过向专业指导老师进行请教后,服务团的成员一致认为进行鱼虾混养,利用鱼的活动净化调节水质、改善养殖环境,此外鱼还能够吃掉病虾,减少病原体传播,可以有效的控制龙虾发病死亡。对于服务团提出的建议,龙虾养殖基地的老板表示非常有针对性,也愿意尝试这种比较新型的养殖模式。

 

深思致贫成因,加强专业学习,投身国家发展战略

712日下午,当服务团完成一天的调研工作回到住所时,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的处长袁文华和党总支副书记马骥已在住所等候着服务团的归来。老师们对于服务团头顶烈日、不惧酷暑的调研精神表示十分欣赏,并对团队近几日的调研进展及生活情况进行了了解,鼓励团队成员要能够吃苦耐劳,多倾听、多思考,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于村民,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时,要认真思考下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农村贫困原因,加强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积极投身到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

(文/罗智尧  /廖晶晶 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