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临床医学学科简介
2019-04-30 学科建设 邵阳学院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

学科简介:

本学科立足基层卫生机构需求,紧跟人民健康的需要,把握医学研究热点及前沿,精准定位,打造结构合理团队研究方向突出特色力争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应用性特色学科。

本学科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5年来,获得教改和科研立项77项,科研进校经费147.9万元,获省市教学、科研成果10项,发表论文169篇,其中SCI收录19篇,专著2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课程3门,国家专业建设项目4项。现有直属型附属医院2所,省重点专科5个,市重点三级学科10个,省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优秀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紧扣基层卫生机构需求,培养医学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在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方面,头颈部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及药物分析等研究取得一定成绩;肝病领域研究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甲状腺乳腺疾病科是湖南省重点专科,甲状腺疾病诊疗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科带头人简介:


  李金成,男,1963年2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政治立场坚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师德师风好,工作期间,1次被评为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4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次被评为邵阳市先进工作者、2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目前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省生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省药理学会委员会副理事长,省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市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在科研工作中,发表论文22篇,其中CSCD论文9篇;主持或主要参加省级、厅(市)级教改及科研课题19项,其中主持科研课题7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及省级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项目7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年,“免疫相关小分子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和头颈部鳞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承担省科技厅在研重点课题1项,省教育重点项目1项,邵阳市科技局重点项目1项。

研究方向

方向一: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研究内容:本学科团队主要着力于肝病及消化道肿瘤研究,在肝病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以特异性差异循环microRNA为新型诊断标志物的qRT-PCR临床诊断技术的研究,于2014年获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支持,建立了以特异性差异循环miRNA为新型诊断标志物的qRT-PCR临床诊断技术。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为广大肝癌患者赢得早期治疗时机,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刘悦辉,男,1975年1月出生,副高,博士;伍石华,男,1965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

学术带头人简介:


李金成,1963年12月出生,湘雅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教育部、卫生部3+2人才培养模式首批改革项目负责人,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学科带头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湖南省临床医学教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项目奖励评审专家,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咨询评审专家,省生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省药理学会委员会副理事长,邵阳市人民政府第三、四、五届专家组专家,市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35年,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在科研工作中,发表CSCD等科研论文22篇;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省级、厅(市)级教改及科研课题27项,其中主持省科技厅重点课题2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7部,主持国家及省级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项目7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方向二:头颈及乳腺疾病

本团队借助“湖南省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工程技术平台及湖南省重点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开展头颈部疾病及乳腺疾病研究,特别是对甲状腺疾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已完成甲状腺疾病研究课题5项,2017年,“TPOAb TgAb滴度与甲亢手术中腺体残留量的临床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在指导甲状腺手术过程中保留多少腺体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减少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魏洁,女,1978年12月出生,博士;王硕,男,1983年11月出生,博士。

学术带头人简介:


   李洲成,1969年11月出生,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分会委员,湖南省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主任,省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健康管理学会乳甲专委会肠胃,邵阳市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邵阳市普外科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学组主任。在科研工作中,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3篇;主持省级、厅(市)级科研课题7项,参与863攻关课题1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方向三:神经系统疾病

该学术团队年均诊治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近五年来,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8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30余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CSCD论文4篇,获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目前团队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特别是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系列有影响的科研论文,对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神经退行性变有望取得突破。

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赵晋英,女,1979年11月出生,副高,硕士研究生;王化修,男,1968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

学术带头人简介:


 李艳伟,男,博士,副教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访问学者。师德师风好,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优秀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参与湖南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各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22篇,其中SCI 收录6篇,CSCD 收录7篇,参编教材2部,参编学术专著1部。特别是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SCI收录科研论文6篇。

方向四简介:临床药学及药物分析

本方向成员长期开展药物分析、指导临床用药工作。近5年来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市厅级课题10项,纵向课题经费约2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CSCD论文8篇。对临床药物作用机制及药物成分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系列SCI收录论文,对临床用药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在药物分析领域已取得市内领先地位。

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吕立华,女,1972年10月出生,正高,硕士研究生。陈志良,男,1986年10月出生,博士。

学术带头人简介:


孙双姣,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医学教育及药学工作,研究方向为药学分析,临床学带头人在科研工作中,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9篇主持或主要参加省级、厅(市)级教改及科研课题12获得专利2项:①检测人血清IgG的同步散射光谱试剂盒及使用方法,中国专利,专利号:200910114507.9(排名第二)②检测人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免疫同步散射光谱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中国专利,专利号:200910114508.3(排名第二).目前主持在研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方向五:代谢及心血管疾病

本方向成员年均诊治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人3000人次,近5年来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10项,纵向课题经费2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CSCD论文3篇。目前团队成员主要集中研究糖尿病的康复、血脂代谢及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在糖尿病的运动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专著《中老年人体质健康与健身》已于2016年出版,对指导中老年人预防与治疗糖尿病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甲亢性心脏病的心室重构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卿蕊,女,1973年7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龙南彪,男,1990年1月出生,博士。

学术带头人简介:


贺志明,男,教授,副主任医师。师德师风好,曾被评为学校师德师风标兵,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专业负责国家及省级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项目9项,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省市课题3项。其中,省级课题“依那普利与外科手术逆转甲亢性心脏病心室重构的研究”经检索,国内外未发现类似研究。

“十三五”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人才培养

1.建设目标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年终就业率95%以上获得校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每年度目标:申报1个新的本科专业;开展1门校级以上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获得1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编、参编教材3-5部;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人次以上;争取立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3-5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1项、获得大学生创新课题3项以上、创新创业每年获奖2项以上、创建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

2.主要措施

开展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形成优势和特色,现代信息化教学等得到广泛应用,建设在线课程;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开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样化课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增加使用信息化教学、网络视频教学比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手段,改革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医院。大力开展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查房、教学病案讨论教学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科学研究

1.建设目标

努力争取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力争达到1-2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年纵向科研经费100-300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3项,每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论文8-15篇以上出版专著1-2部

2.主要措施

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奖励力度及考核,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依托现有的科研条件及2所附属医院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在眼科、外科、内科、神经科和妇产科等二级学科上有所突破。同时学科依托各附属医院,将积极配合国家医改发展战略,如将优质医疗下沉,将科学和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在各个研究方向上,与基因组学、遗传学、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充分考虑到跨学科地引进,使得研究方向和高层次研究人员有机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互结合,促进研究的转化和应用。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组建大平台、大团队、大数据,充分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力量,共同致力于临床医学学科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师资队伍

1.建设目标

争取引进或培养学科成员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和优秀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卫生部卫生厅科技创新人才等。力争每年培养或引进1-2名省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引进1-2名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聘请知名专家1-2人,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3-5人,柔性引进高水平博士研究生2-3人,国外进修教师1-2人。

2.主要措施

秉承“人才强校”战略理念,进一步做好科学的人才规划,重点培育一批具备学术知名度的顶尖人才,打造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临床—科研”双向复合型人才、边缘学科梯队人才、有潜质的中青年后备人才,构建“重点突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和海外高水平科研和医学机构的交流合作,采用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输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长期通道。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积极性,坚持以科研基金的形式和项目管理的机制启动和推进医学学科建设工作。

社会服务

1.建设目标

力争建立1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新增1-2省级重点三级学科,年门诊人次增加20%以上,出院病人人次年增加25%以上,年均开展健康讲座不少于50场次,进社区义诊不少于60场次,指导基层医院建设不少于30家,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15天。

2.主要措施

加强附属医院学科建设,力争省级重点三级专科达到8-10个,直属附属医院至少一家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开展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医疗服务,不断引进和开展新技术,加强医院管理,积极拓展病源,年门诊人次达到80-100万,出院病人达到8-10万人次。同时学科依托各附属医院,积极配合国家医改发展战略,将优质医疗下沉,将科学和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健康讲座及进社区开展义诊,加强指导基层社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建设。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建设目标

力争在建设期末,建立国际化合作办学,每年引进1-2位海外高端人才,并建立与境外教研机构合作,每年选派1-2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主要措施

积极引进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发挥海外高端人才的优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力争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助推国际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