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管理文件>

邵阳学院 “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2007-06-25 管理文件 邵阳学院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带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龙头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层次定位问题。为加快我校学科建设发展步伐,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跨越,根据《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邵阳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和学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调研、广泛讨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动态分析

建校四十七年来,我校的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大部分学科从自然生长到主动建设,学科整体实力从弱到强,学科建设工作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合并升本的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学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基本情况

学校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有所增强,高层次人才群体初步形成。我校现有专任教师750人,其中正副教授29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及研究生学历的有214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教授为我校常年兼职教授,并聘有40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各自的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校学科梯队的骨干成员和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科研整体实力有所提高,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共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3项,国家专利23项,在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35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697篇,有84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出版学术专著66部。

学科门类比较齐我,现有学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管、法、农、教育、历史、经济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33个。这种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布局和一定的学科综合实力为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形成新的学科点、推动重点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问题与挑战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科建设在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的综合性不强,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学术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缺乏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吸引、稳定优秀学科带头人的机制不健全,高学历人员紧缺,难以满足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三是创新能力不强,重点学科建设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载体,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科创新能力的提高。四是部分学科及其研究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不够紧密,特色不够明显,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尚未形成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得不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群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随着几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高等学校进入了新一轮竞争,优质资源逐渐向名牌老校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学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压力很大。同时,学校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三化”进程的推进和创新型湖南战略的实施,邵阳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巩固具有邵阳特色的机冶、食品两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造纸、纺织、建材、医药化工、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化中医、精细化工、电子材料三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高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邵阳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2010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总目标,面对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将以增强整体实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以人才梯队为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突破硕士学位点为重点,巩固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为我校在“十一五”末期申请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战略目标:到2010年,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学科梯队比较精干,理论与应用水平比较高,自我创新与发展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和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能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的学科体系,力争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同类高校领先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积极创造条件。

具体目标:

1、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1)根据目前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通过建设,到2006年,使区域经济学、动力机械及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生物化工、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等现有的校级重点学科升格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到2010年,现有的其他校级重点学科争取3~5个进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3)根据我校的特点和优势,要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经济学科以邵东民营经济为载体,理工科以服务地方为重点,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4)以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建设好重点学科。

第一层次重点学科7个,在2006年进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争取在2010年左右达到硕士学位点要求,具体学科是:区域经济学、动力机械及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生物化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层次重点学科7个,在2010年进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具体学科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高等教育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艺术设计学、运动人体科学、计算数学、音乐学。

2、重点学科队伍建设目标

学科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按学科的现有层次与发展目标,以一定的比例构成,以较好地适应学科建设任务,较好地协调各种关系,实现硕士学位点建设的要求。

重点学科的队伍建设以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为主,按两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应达到的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分别是:

第一层次的重点学科,争取在2010年达到:60岁以下教授8名,博士8名以上,学科梯队合理。

第二层次的重点学科,争取在2010前达到:60岁以下教授5名,博士5名以上,学科梯队合理。

3、重点科研机构建设目标

在建设现有七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根据邵阳市的发展规划和学科科研人员状况,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其中,对省级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民营经济研究所、魏源研究所、激光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再有1~2个研究所建成为省级研究基地,民营经济研究所和魏源研究所要在全国有知名度。

4、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理工类学科的基本条件建设重点要放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形成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以支持该学科的各个学科方向的发展。力争将学校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和内燃机实验室建成为省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三、对策与措施

我校学科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力量相对较弱,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为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积极谋划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重点学科建设氛围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从战略高度认识重点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必须把重点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及办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建设中的职能,只有在宣传到位、认识到位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增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重点学科建设氛围。

(二)认真制定好学校和系(部)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层层落实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校、系、学科三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合理进行指标和任务分解,使每一项具体指标都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主管院长为全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系系主任为本单位重点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做到重点学科建设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要对两个层次的重点学科每年进行考核,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科予以奖励,对于未达到要求的,要给予警告、停止拨款直到调整学科带头人。

(三)重视队伍建设,做好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工作,抓紧选拔和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学术梯队的建设,重点学科尤其需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优秀的学术骨干,必须形成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结构合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为此,要大力引进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及高学历青年学者,努力提升学科成员的层次和水平,使部分重点学科成为省内有影响的学科。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现有学科成员,使之尽快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努力使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更趋合理。

(四)要加速学科的交叉渗透,开拓新的学科领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学科制高点和新兴学科的增长点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要协调发展。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若干个学科群。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要利用我校按学科群组建教学系的优势,注意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

(五)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特别是一些应用性学科,必须加强相应的实验室建设,使之具备必须的硬件条件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学科建设经费按13配套,从学校事业发展经费中列支。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也必须加大,学校每年从经费预算中列支120万元作为校级重点学科专项建设费,其中对理工类校级重点学科拨给20万元的专项建设费,对人文社会科学类校级重点学科拨给1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相关部门和系要保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落实,并按照学校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的规定专款专用。

(六)加强对重点学科的指导和监督

在增加学科建设经费的同时,要加强对重点学科的管理,要给重点学科下达相应的培养计划和科研指标。既要创造条件,又要出成果,不能只投入不产出或产出很少,要使学科建设经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七)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全校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

通过学术交流,找出差距,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通过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教育与科研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合作领域,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国内的竞争能力。

(八)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制订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学科建设有章可循,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