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之一,起源于1959年全国同类学校中最早创办的政治专业。曾被确定为我校“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现为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十三五”校级A类应用特色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积淀,本学科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等三个方向。
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一是有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46名学科骨干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博士23人(含在读博士7人)。二是有高级别科研项目。“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个、主持全国教科规划课题1个、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个,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课题48个,主持厅级科研项目40多个。三是有丰富人才培养经验。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有60年的深厚底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法学专业也办出了自身特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团队成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是有校地合作的广阔前景。本校是邵阳市唯一本科院校,有校地合作资源优势,随着湘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
学科带人简介:
彭希林,男,1964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邵阳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专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咨询、鉴定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主持省级课题14项,发表论文86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研究优秀调研报告1项。主要代表性成果:《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抓住办学的四要素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论青年政治态度的结构、特征与转变”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3期;“思政教育让生活更有意义”载《光明日报》2013年3月20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省社科成果评审委重大课题:湖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运行机制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绿色包装产业体系构建研究;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
研究方向:
方向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
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主要学术骨干为彭希林教授、莫飞平教授、文大山博士。主要研究内容:①青年成长成才教育理论研究。已主持课题22项,公开发表论文203篇、出版专著4部。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研究。已主持课题28项,公开发表论文127篇、出版专著6部。③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理论研究。已主持课题9项,公开发表论文92篇,出版专著2部。本研究方向已是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青年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权威刊物发表了系列论文。现正争取现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论述研究以及特殊社会群体心理调查及其教育研究取得新突破。
学术带头人简介:
彭希林,男,1964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毕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邵阳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专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咨询、鉴定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在《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等著作(教材)6部,主持省社科成果评审委重大课题、湖南省软科学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省级项目1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研究优秀调研报告1项。
方向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8人,主要学术骨干为彭忠信教授、尹长云教授、姚季冬博士。主要研究内容:①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研究。已主持课题5项,发表论文55篇,出版专著2部。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主持课题4项,发表论文35篇,出版专著1部。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研究。已主持课题10项,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1部。突破性研究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内化研究》,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论坛》等刊物发表了系列论文,现计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研究方面进行新突破。
学术带头人简介:
彭忠信,男,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湖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厅级科研课题4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出版著作3部,已在《党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邵阳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项(主持)、二等奖1项(主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曾被授予邵阳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方向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10人,主要学术骨干为欧志文教授、尹长海教授、孙传香博士等。主要研究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已主持课题12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专著 6部。②马克思主义地方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主持课题11项,发表论文18篇,出版专著 3部。③湘西南地区法治文化研究。已主持课题13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专著3部。突破性研究是主持《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国际法问题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法学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了系列论文,现计划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湘西南地方法治文化研究方面进行新突破。
学术带头人简介:
欧志文,男,197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邵阳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系湖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邵阳市社科专家,社会兼职有: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法学教育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法治文化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社科基金项目8项、主持厅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已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撰写的研究报告分别被省教育厅、省发改委采纳推广。曾获湖南省 “五个一工程”图书作品奖(合作)、湖南省社科联科研论文一等奖等十多项省市级科研奖励,多次被学校授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十三五”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建设目标
“十三五”建设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成为在同类高校处于领先水平,培养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1-2名,培育学术骨干6名。建成省级科研平台1-2个,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个、省部级项目30个以上,争取获省级社科成果奖2个;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每年提供咨询报告1-2份,成为湘西南地区重要智库。2020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达到优秀等级。
二、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规划,加强学科管理,。一是深入分析学科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学科建设。二是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科团队成员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2.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团队结构。一是每年争取2-3名在职教师考取博士深造,争取每年新晋升教授1名、晋升副教授3名左右,培养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1-2名。二是加大引进力度,每年引进2-3名博士,充实学科建设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学科骨干在指导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明确科研方向,不断增强科研能力。
3.加强科学研究,多出优秀成果。一是以邵阳学院新时代新青年新思想研习中心为基础,组织力量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二是不断改善条件,进一步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图书资料室,增加资料室面积和图书资料。三是加强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炼,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实力的研究方向。四是每年举行校内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加强学科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创造条件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五是采取培育开放性课题等形式开展协同研究,并鼓励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多出高档次科研成果。
4.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文化传承。一是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以学校2019年接受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建设,多出优秀教学成果,为硕士人才培养点建设奠定前期基础。三是突出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提高学科建设质量。
5.加强社会服务,扩大自身影响。一是积极落实协同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事宜。在基地建设、政策咨询、理论宣讲、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方面加强协作,每年为政府提供咨询报告2-3份,参与大祥区“红星讲习所”授课20人次以上。二是积极参与横向经济社会服务活动。聚焦湖南和湘西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立项横向课题3项以上。三是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或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