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学风建设 >> 先进典型>

会计系刘卫柏教授先进事迹
2014-04-29 先进典型 邵阳学院科技处
   

一、科研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我从事社会科研工作,同样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我的社科研究经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概从2006年至2009年,为感性认识阶段,硕士研究生期间,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欠缺,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强,论文写作纯属无奈;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2年,为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开始独立地主持科研项目,因为职称评审、博士毕业及课题结题需要开始独立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几年来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近100万字。其中CSSCI来源刊10篇,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3篇被人大复印《体制改革》、《管理科学》等全文复印,3篇论文被EI/ISTP收录检索,10篇次被权威网站求是理论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全文转载。在理论联系实践,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中,自己感觉收获颇多,逐渐熟悉了社科研究方法和路子。第三阶段从2012年至今,为自主研究阶段。通过几年的实践,明确了个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科研的自觉、主动及质量意识逐步提高,科研水平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参与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写成的一篇文章从投稿、审稿、录用历时一年于2013年6月刊发《管理学报》。并深感在科研中要立足全局,增强自主性,克服盲目性,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多探索,多交流沟通。当然,学科交叉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隔行如隔山”,一点也不假。期待通过方法的创新,为自己的科研领域服务,在权威著作、权威论文及国家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二、科研态度

   (一)志趣和选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充满激情,就有可能在该领域内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做研究志趣是第一位。如果有所好,就能从研究中发现快乐,并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农村的生活经历让我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及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冲突是我选题的现实依据,期待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设计上做出个人的贡献。如果对自己的研究没有兴趣,没有坚持的信心和勇气,那就很难做到创新,很难取得突破。因此,从事科研一定要选个人感兴趣的选题,如果个人对研究选题缺乏激情,哪怕是最热门的选题和专业,还是趁早转行为妙。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在某些情形下我们往往难以“选你所爱”,那么不妨试着“爱你所选”。同一专业往往有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的某个领域会感兴趣。现在,不同专业交叉、不同研究方法结合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要多尝试、多接触,也许可以发现个人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此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寻找、发现和坚持个人的志向。在志向的指引下,兴趣可以平行发展,到了必须抉择时做出个人的最优取向。

(二)勤奋和努力

时下言及某人成功往往归之为IQ和EQ,也就是智商和情商之类的时髦话语,没有成功的人也往往把智商不够、情商不高作为挡箭牌,而很少提及勤奋和努力,觉得已经过时了。尽管有人认为,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懒汉”,勤奋的人未必成功,但不勤奋的人一定不会成功;尽管有些人怀疑“勤劳能致富”的真实性,但我依然深信“天道酬勤”和“勤能补拙”,并付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我自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也没有什么特别聪明的地方,但我能够拼命努力以证明个人的存在价值。学者以研究为业,科学研究是充满艰辛的劳动。漫漫学术路充满荆棘、坎坷和艰辛。科研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要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因而我往往是夜以继日查找资料、阅读文献、为撰写论文积累素材,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做不了好多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是只有你勤奋耕耘,就会有所得、有所获。我之所以能够在各类重要期刊发表许多论文,取得些许成绩,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爱迪生说过,“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勤奋让我收获颇多,我将继续笔耕不辍,一如既往地在社会科学研究之路上艰苦跋涉,艰难求索。

(三)执着和坚持

执着是一种信念,一种状态。科研人员一定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梦想”;如果连梦想都没有,那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我拥有自己的科研梦想,并有为之付诸努力的计划,使我不至于浮萍般漂游。泰戈尔曾经说过,“荷花,向天空奉献美丽;小草,为大地奉献服务”。我对良知的执著,不亚于荷花向天空;我对科研的执著,不亚于小草为大地。科研工作是艰苦的工作,要有毅力,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的呕心沥血,多涉甘苦的累积。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苦其筋骨、劳其体肤的钻研、磨练和奋力跋涉,方能孕育和创造出有分量的学术精品。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方能修得正果。

三、科研境界

境界乃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及表现的情况。孔子认为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属于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第三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了。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如果在人生的不顺、社会的不公面前牢骚太盛,心理太不平衡,失去奋斗的高标,就很难在在学问上取得什么成就。只有那些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高境界,同时也在心灵上达到高境界。司马迁含垢忍辱,穷一生之力,写出传世之作《史记》,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句话,就成为后世学人的追求目标。司马迁所说的“成一家之言”,其实是学术上的最高追求,虽然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然也应该心向往之。按孔子的划分,我大概处于第二境界,如果按司马迁的要求,我乃沧海之一粟,微不足道也!

四、科研环境与方法

(一)科学研究的团队性。科研的复杂性使得科学明星的作用日益退居其次,今天时代的一个重大变化便是科研团队的出现,科研进入了“大科学”时代。

(二)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融合性。一是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接合部是最容易实现突破的地方,成为科研兵家必争之地。二是学科新模式的建立,如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三是用一个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协作研究,甚至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位的协作研究等,攻克重大难题。

(三)科学研究的竞争性。科研的竞争愈演愈烈,争夺优先权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科研成果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第二就是重复,失去创新意义;科研的竞争已经没有国界。

(四)科学研究的创新性。科研的本质和灵魂是创新,因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前沿意识、超前意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创新,如果缺乏批判精神、怀疑精神,要想实现大的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是要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三是要靠知识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再有,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创新是有层次的,有大的创新,也有小的创新;有整体性的创新,也有局部性的创新;有突破性的创新,也有渐进性的创新;有理论性的创新,也有技术性的创新。只要我们正确定位,不懈追求,总是可以选择适合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来。

五、研究技巧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责任,科学研究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社会服务的前提,同时又是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融入、参与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专业水平。不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不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哪怕你的本事再大,水平再强,如果不愿从事科研工作,专业人员的科研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学习科研方法,并不一定、也不可能都去专业研究机构培训学习。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起步阶段可以参照权威期刊、社会名家的文章“依葫芦画瓢”,向大师学,向权威学,缩短认识到实践的距离。随着科研经验的积累和研究过程的深入,再辅之以科研方法书籍的学习,就慢慢步入由“入门—熟悉—提高”的良性阶段,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研究技巧。《卖油翁》故事深刻阐释了“熟能生巧、进益求精”的道理。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铁杵成针非一时之力。只要肯钻研,下苦功,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