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今天是
邵阳学院首页

联系我们

地址:
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一办公楼-402
邮编:
422000
电话:
0739--5431783/5306013
邮箱:
HNSYURSC@163.COM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黄建军:坚守初心
2021-06-05 教师风采 邵阳学院人事处

黄建军的出名,很重要的一次,是在学校教学奉献奖的大会上。当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的他,不仅现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会后还有不少领导和同仁当面或发消息给他点赞。

因为他关于教学奉献的发言从头至尾却都在讲别人——讲自己奉为楷模的几位邵阳学院退休教师,讲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其情之真、意之切获得现场上千人深刻共鸣。之所以是这样“清奇”的演讲思路,只因工作几十年来,他一直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怀着一颗诚挚、谦虚之心,认认真真深读师友之书,自己也因之渐入佳境。

 

三年听课窥堂奥

黄建军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于农村,父辈都是窝在大山里劳作的普通农民。

“没有任何家学渊源,大学毕业被分配工作,我父亲都问‘邵阳师专’是个啥呀。”黄建军坦言自己出身平平、资质平平,至于古代文学专业方面的成长,很大程度得益于邵阳学院(由邵阳师专更名)的前辈老师们。

30年来,黄建军一直躬耕古代文学研究,这颗“专注”的种子最初就是由邵阳学院副校长蒋禄信在他心里种下的。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与刚退休不久的蒋校长面对面住同单元同楼层,但一户是一室,一户是三室一厅。

“小黄,人的智力大多差不离,能考上大学的应该都不差。也许你五年可以没成就,十年可以没成就。只要坚持,二十年后,你也会成为一个专家。”听了校长的话,黄建军立时明白,正如这种住房待遇的差距,可以在时间的征程中去稳步奋斗缩小;成为一个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从一个本科生起步,更应一心一意,持之以恒。

而真正始练古代文学内功,黄建军说自己最主要得益于邵阳学院文学院实施的青年教师导师制,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辈子的人生导师傅治同教授。

“曾经一曲红楼,让趴在窗户的学生如痴如醉;一场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华山抢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泪如泉涌……”这是黄建军在教学奉献演讲中对傅教授上课之传奇的回忆,并直言自己不断去模仿,但从未能超越,不仅无法超越,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发感觉其是无法逾越的学术和人格高峰。

彼时,凡有傅教授的课,黄建军都坚持随堂听课。整整3年下来,他的听课笔记都有近10本,且至今都保存完好。尤为让黄建军叹服的是,3年随堂听课下来,他发现傅教授即使上同一个专题,每次上课的教案都会不同。而他听完课,则会再细细消化那满满当当的一页页笔记,深深体会到能作诗、可填词、会唱曲的傅教授课堂真是益处满满。

课后,傅教授也常常指导他怎么读书、怎么教学、怎么科研、怎么处世等,让他窥见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堂奥,受益匪浅。

 

两度求学入佳境

高山仰止,黄建军愈来愈感觉继续提升学历、系统加强自己古代文学修养的必要性。

200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黄建军,毅然决定攻读硕士学位。回想准备考研和申请硕士学位的过程,他至今还有些情绪激动。那时,妻子正下乡支教,父亲卧病在床,岳母因为胆结石折磨无法提供帮助,更为现实的是他那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都放不下第二张床。

于是,那段时间,邵阳学院的校园里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奶爸”老师,在清晨的阳光中一手提着教案和小书包,一手抱着两岁半的儿子,腋窝下还常常夹着路边新买的早餐,步履匆匆赶往幼儿园,然后再继续赶往自己的教室。而夜晚斗室灯光下,这位“奶爸”老师仍然埋首书本,小人儿则自个儿在旁边安静玩耍。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熬过最艰难的一年,黄建军终于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让他意外的是,儿子跟着他“寂寞”成长的这一年似乎“有样学样”,也养成了不少好习惯,如自己照顾自己、专注翻玩绘本等。如今,这位生活、学习都没怎么让父亲多操心的儿子,正在中南大学硕博连读。

“清澈”“纯净”“热烈”,这是2007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导彭玉平教授形容初见黄建军时用的词汇,此时黄建军已年近40岁。他在为黄建军著作《康熙与清初文坛》作的序文中回忆:刚刚找到了一些新的材料或者完成了某个章节,与我交谈时,他的笑容是如此地纯净和热烈,简直无法掩饰——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掩饰。

如今博士毕业已10年有余,黄建军对这位自己奉为偶像的恩师之崇拜仍然“无法掩饰”。他虽不大爱发微信朋友圈,但对彭玉平教授却一直是例外。如今年以来只发了9条,可关于彭老师著作、访谈等就占了3条,其言、其行、其研究都妥妥地成为了他经年品读不厌倦的“绝对主角”。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让我有幸接受更多师长指导和点拨,使我扩大了人生半径和学术视野。”黄建军告诉记者,他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作品《康熙与清初文坛》,最初灵感闪现就是在读研期间课堂上老师随口的一句“不要小看了古代帝王”。

值得一提的是,彭玉平早在1997年就曾提出要加强对帝王文学思想研究的话题,却因为研究项目等原因没有钻研下去。10年后,他见到了黄建军的这部著作,直言替他弥补了遗憾。这可能也是这一对年龄相差仅仅4岁的师生的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吧。

 

业精于勤育桃李

黄建军对自己的恩师,保持热烈情愫;对自己的学生,保持君子之风。可现今万物互联的技术与90后、95后孩子们活泼的个性,也让他常常在无意中“刷”到自己。

2017年,QQ好友推送关联人功能,就让黄建军阅读到了一位考上暨南大学研究生的学生为教师节写的回忆文章,也让他相当感慨老师对学生的投入、对教学的投入,真会对他们产生深深影响。

该学生写道:“黄建军老师,教明清文学,段子和故事从头讲到尾,堂堂课笑声不断。听他的课,我能做到整整四十五分钟只注视他一个,旁的什么也不管……一下课总有几个人舍不得走,等着和他说说话,一聊起来,笑声又遍地作响,真是惊人。”其还感慨:“很奇特的,连我这种羞缩沉默的人,都很愿意与他亲近。想来也是,不设防,没有机心,幽默,诚恳,学识渊博,这样的老师,搁谁不喜欢?

这位学生的记忆大体也呈现了黄建军上课的风格。这得益于其努力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工具去了解年轻人喜好,再把自己需要传授的知识点等,用其话语方式串成线甚而映照社会某一面。

于是,在黄建军的课堂上,古典戏曲《桃花扇》《长生殿》等不仅有男女温情,而且与《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赔款、新冠肺炎疫情网格化管理等联系起来。于是,“段子和故事”引来的会心笑容背后,从远古传承而来的共同的家国情怀再次闪耀光辉,并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黄建军“课程思政”的教学初心。

寒来暑往,学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黄建军却仍然在时常自问:”我上课的知识点足够全面吗?我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存在错误?学生所需要的营养套餐我提供了吗?自己的科研年复一年,何时能有所突破?”而关于教学过程,他也习惯常常反思,哪怕是语速、手势、眼神,他都会重新梳理,以期下次上课的时候能够扬长避短。

“老师就是演员,自己不投入,学生就只能是局外人。”傅治同教授的这句名言,黄建军一直谨记着,在实践中便是竭尽全力旁搜远绍、融会贯通,尽量把每堂课上得有激情,尽量让学生跟随他的讲解领略古代文学传承不绝的魅力。

(中人社传媒记者 易巧君)


联系地址: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一办公楼402 邮编:422001 电子邮箱:hnsyursc@163.com 联系电话:0739--5431783/5306013

版权所有©2019 邵阳学院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all right reserved.